人民網>>台灣頻道

 人數新增90萬   

年吞新台幣270億 台灣擬修法防堵“假農民”

本報記者  李煒娜

2014年01月07日00: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年滿65歲、參加農保滿6個月以上的農民,每月可領7000元的老農津貼。
  (圖片轉自台灣媒體)

  在台灣早期的影視作品裡,從鄉村走出的青年,靠勤奮刻苦在都會城市打拼出一片天的故事,是常見的勵志情節。特別是在南台灣,氣候炎熱,農田耕作始終不是輕鬆的營生。可近年來,事情似乎發生了變化。本來隨著台灣經濟的轉型,農民人數是在逐年減少的,可統計顯示,近年新增加的農民人數,居然有90萬。爭著當農民,成為台灣的一種社會現象。

  近日,台“監察院”調查報告指出,新增的農民不少是“假農民”,而且“假農民”人數竟然是真農民的近3倍。為了有效打假,1月8日,台“立法院”將初審“老年農民福利津貼(簡稱老農津貼)暫行條例”修正草案,意在修法防堵“假農民”。 

  買地投資,哪管無路可到

  台灣有專門針對農民發放的老農津貼,自1995年開始發放后,多次修法調高發放金額。台“農委會”2013年的預算近1200億元(新台幣,下同),老農津貼、休耕補助等支出,就佔到了總預算的七成五。要領老農津貼也簡單,依照現行“老農津貼暫行條例”規定,隻要年滿65歲、參加農保滿6個月以上的農民,都可以請領每月7000元的老農津貼。

  既然是農民,自然要有土地吧。取得農保資格,門檻也隻有一個條件——有0.1公頃農地。因為不少人想要取得農保資格,按月領取老農津貼,竟然催生了“農保地”中介這一新行當。特別是在中南部,“出售農保地”廣告張挂在路邊,中介買低賣高賺差價,也滿足購地者取得農保資格的需求。

  “監察委員”沈美真在南部調查發現,一名女農民登記在山坡地種稻,她通知勞保局查核現場,結果是一片檳榔和番石榴園,一根稻也沒有。“門檻低,農會實地審核比率又不到7%,買到地的就成了農民。”

  還有一種地,根本沒辦法耕種。新北市的蔡先生明年退休后想在雙溪買塊廢耕農地自力“耕”生,但區位稍佳的農地一坪(一坪約合3.3平方米)數萬元。於是,找到“農保地”中介,中介建議他買無路可到的“農保地”。理由是,不但價錢便宜,重點是“沒辦法耕種”。蔡先生實地去看,發現確實無路可走,車子根本到不了。翻地圖才知道,農地遠在山腳下,兩公頃多分割成20多筆,每筆都0.1公頃,多數已賣出。中介業者陳先生說,“賣買雙方都不知土地在哪裡”,“反正就是買下來放著,拿權狀去保農保,領到老農津貼,4年就回本,活越久領越多,是退休后的好投資。”

  “假農民”  月領津貼7千

  農民中新增的這部分——買地隻為取得農民資格,領取老農津貼,卻並不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就被稱為“假農民”。調查報告顯示,目前台灣實際農業人口約50余萬,參加農保的人數卻有140余萬,近年新增的“假農民”有90萬人。

  規定太過寬鬆,被認為是導致“假農民”泛濫的重要原因。不少“假老農”身家豐厚,卻也按月領老農津貼。“我認識一對老夫婦名下有台北市信義區百數百平方米土地,多年前光是飯店分紅,每次都幾百萬元,得用布袋裝回家,現在因陽明山有果園,每月坐領老農津貼。”“監委”王英明感慨,這麼惡搞,怎能不拖垮財政?

  調查顯示,“假農民”中很多是退休公務員,多是過了60歲才成為農民。其中80歲至89歲者每年仍有200多人新加入農保,甚至有94歲才開始當農民的。最初貼補農民,台當局的用意是希望幫助農民因應台灣經濟轉型的過渡期。可如今,“假農民”泛濫吃掉公帑,也擠佔了其它社會福利資源。老農津貼喂飽真富翁的同時,也餓到真弱勢。

  有台媒指出,像是“教育部”開辦“夜光天使點燈計劃”,在夜間照顧弱勢家庭孩子的公益活動,全台約有9萬名孩子需要,“教育部”喊窮,一年隻補助6000人,可“假農民”一年就吞掉270多億元,長此以往,何談社會公平?為此,多名“監察委員”展開調查,要找出“吸血”的“假農民”。“監察院”也對“行政院”、“農委會”與“內政部”等相關部門提出檢討改進要求。

  提高門檻,防堵要過哪幾關

  農保機制漏洞百出,是一個原因。“假農民”泛濫,還有不能不說的選舉因素。新北市農會總干事王英明說,如果說南部“假農民”圖的是農會福利及老農津貼﹔那麼,北部就多了更多選舉因素的介入。

  島內的農民都是農會會員,農民隻管生產,農作物的銷售、技術研發等,都由農會一條龍包攬。不論藍綠陣營,農會的選票都十分重要。無論是農會內部理監事、總干事等的爭奪,還是藍綠對決,農民人數的增加在某種意義上就是選票的增加。如此,為了沖高選票,政客也會睜一眼閉一眼,縱容不務農事的“假農民”逐年增加。

  事實上,老農津貼這個項目,早已淪為選舉籌碼。每逢重大選舉,候選人就聲言當選后會加碼老農津貼,用來贏得農民的選票,一加再加之后,從原來的每月3000升到了每月7000,比一般老人年金每月3500元多了一倍,無怪乎人人爭著、騙著要當老農。政客們為了選票不假思索開支票,可曾想最終埋單的還是台灣民眾?

  值得高興的是,紛擾多日的“老年農民福利津貼暫行條例”修正草案終於擺在了台“立法院”。防堵“假農民”,“行政院”版修正草案比照勞保年金最低標准,立足提高年限門檻。規定農保年資須滿15年,才能獲得請領老農津貼資格。而民進黨“立法院”黨團則反對,認為老農津貼是“社會福利”而非“社會保險”,因此不應該在請領資格上增加門坎。反對之后卻並未提出替代方案。這樣的一幕,有些似曾相識。多種思路的碰撞自然是不怕的,可如果又陷入之前用政治思維取代專業思維的怪圈,恐怕,防堵“假農民”,又難逃命運多舛的潛在結局。 

聯系本文記者

李煒娜
[留言][博客][微博]
分享到:
(責編:劉潔妍、常紅)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