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台北電(記者任成琦、吳亞明)4月29日起,“渡海白雲貫古今”——黃君璧藝術大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拉開帷幕。黃君璧幼女、黃君璧文化藝術協會會長黃湘詅在台北接受採訪時表示,“讓作品回歸故裡一直是父親的心願。”
據黃湘詅介紹,此次展出作品集中於黃君璧上世紀50至70年代的畫作共80件,並展出了不曾對外公開的教學樣稿10件以及創作綱要手稿、寫生實景教學圖片,以及張大千等名家為黃君璧刻制的印章等諸多珍貴史料,是歷次兩岸黃君璧先生展覽中最齊全的一次。除了可欣賞到黃君璧畫作豐富多元的題材、內容及風格變化,更可深入了解黃君璧在繪畫教學上的獨到作法與用心。
借助展覽,黃湘詅將向國家博物館捐贈23件黃君璧畫作及張大千等名家為先生篆刻的印章,她表示:“父親在台灣曾捐贈作品給故宮、史博館及多個美術館,我相信對父親而言,國博亦是其作品具指針性的好歸宿。”
捐贈作品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黃君璧的長卷書法《赤璧賦》,黃湘詅介紹說:“很多人不知道父親的書法也相當出色,融合趙孟俯、王羲之的筆法,可說自成一家。”張大千特別刻贈的“黃君璧”方印也在此次捐贈之列,兩人的方印情誼亦可看出黃君璧的畫藝在張大千眼中的分量。兩岸知名的張大千研究者傅申便指出,自視頗高的張大千早年在日本見到黃君璧仿石溪的山水畫后,於1931年前往廣州親訪,自此成莫逆之交,當時並贈詩“眾裡我能獨識君,當時俊氣超人群”。極少刻章的張大千,共為黃君璧刻有“君翁”、“可以橫絕峨眉巔”等3枚章。
黃君璧與黃賓虹、張大千、徐悲鴻等人同時開啟了20世紀中國當代山水畫輝煌一頁,來台后又被尊為“渡海三家”, 引領台灣水墨畫壇長達40余年,除了曾任宋美齡的國畫導師,他在台灣師范大學長達30年的教學,培養出如劉國鬆、孫家勤、胡念祖、江明賢、劉墉等名家。曾任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的周功鑫指出,在傳統繪畫的基礎上,黃君璧又借西洋繪畫的技法將西學中用,從構圖到石、樹、雲、海等皴法上,融入西畫的透視、立體與光影,發展出別具一格的創新風格。
自2007年起,黃湘詅便陸續在深圳、北京、上海、西安、杭州、南京等地多次為黃君璧舉辦展覽,此次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的紀念展,由該館館長呂章申擔任總策展人,副館長陳履生擔任學術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