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台灣頻道

國外研究機構日前發布報告,在評估全球301個大城市面臨災害威脅的承受能力后,將台北市列為未來10年內全球最脆弱的城市。

承災力全球最弱 台北市自開“藥方”

俞 曉
2015年09月22日07:5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台北市處在盆地內,地震來臨時會造成建筑物更大的搖晃和損壞。
  (資料圖片)

  燦鴻、蘇迪羅、天鵝……台灣市民或許對近來聽上去很美,破壞力卻不小的台風記憶猶新。台灣各地接連發生地震,又讓市民把“一天晃十幾二十次”挂在嘴邊。台風、地震、海嘯……台灣似乎總逃不開這些自然災害。面對“全球最脆弱”的評價,台灣民眾憂慮不已,有關部門該如何努力?

  台北為何如此“脆弱”?

  英國最大的保險組織勞合社(Lloyd's)和劍橋大學合作分析未來10年“城市風險指數”后,發現在全球301個城市中,台灣台北市“最脆弱”。在台北,因事故和自然災害導致的經濟損失規模,未來10年預計將達到1812億美元。

  據研究估計,風災、地震、金融市場危機、傳染病、核災等18種災害,將在10年內讓台北損失約45%的GDP。其中44.78%的預期經濟損失由風災造成,16.38%源自地震,15.77%由金融市場波動產生。

  專家介紹,台灣地處太平洋板塊、菲律賓板塊和歐亞板塊相互作用的邊界地區,自古以來便是中國地震多發區。而台北市處在盆地內,地震來臨時,地震波在盆地內亂竄影響能量擴散,再加上厚實的土質沉積層對地震波的放大,會造成更大的搖晃和建筑物損壞。此外,1949年至2014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上生成了385個超強台風,登陸我國的有17個,其中台灣佔13個。

  經濟學家認為,因為台北本身地質脆弱,卻又高度開發、高密度人口聚集,加上天災頻繁,才會被認為“最脆弱”。

  當局將如何應對災害?

  台灣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許永明稱,台灣應以正面態度看待這份報告。當局、企業或民眾雖不必過度恐慌,但應特別注意報告點出的幾項威脅性較大的風險形態,例如台風和地震等,檢視風險的管理措施是否已完備,例如防洪、防震標准以及災害發生的應變能力。

  台灣“行政院”表示,由於全球氣候變遷異常,當局對台風、地震等自然災害挑戰高度重視,目前已建構完備的災害防救及應變體系,並加強“國土安全”規劃。

  台北市副市長鄧家基近日提出類似“區域聯防”的概念,期望借助其他縣市救災資源,在大型災難發生、救災系統癱瘓時獲得跨區支援。

  天災可防,人禍應免

  台北還面臨著其他威脅,比如傳染病、電力供應不足等。研究指出,人為災害對台北的威脅度,居全球各大城市第四位。離台北不遠的核四廠雖已停建,但因台灣有6座運轉中的核電機組,核災可能帶來的經濟風險也高居第五位。

  今年入夏以來急性傳染病登革熱在台南市爆發,並向台灣全境蔓延。輿論將矛頭指向台南市長賴清德,稱登革熱不只是天災,更是一場人禍。因政治攻防導致防疫等預算難以通過,嚴重影響防疫工作。有人稱台灣災難多發,但應通過有效預防措施降低損失,同時避免人為原因造成更大悲劇。

  台北市長柯文哲承認在災害防治上,台北市確實比較脆弱,需要進行處理。台灣風災和地震無法躲避,他上任后已花費很多力氣處理防災。但民間對此持保留態度,有人稱研究結果反映台北市已多年沒有進步,總把大筆錢用在辦花博這類活動上,未用於基礎的防災工程。

  台風過境后,台北市府因救災不力遭民眾質疑。交通信號燈倒在地上亮5天,得不到緊急斷電或移置處理﹔樹木傾倒清理不及時,讓台北一夜變“原始森林”。有人更質疑柯文哲未按台北市災難防救計劃,做好事前防備與事后補救,以致市民在台風過后連喝污濁黃水,稱“柯文哲應向台北市民道歉”。

(責編:劉潔妍、常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