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台灣頻道
人民網>>台灣頻道>>正文

台北彎腰農夫市集:快樂農夫 歡樂生活

2015年11月16日15:46  來源:東南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台北彎腰農夫市集:快樂農夫 歡樂生活

台北彎腰農夫市集:快樂農夫歡樂生活

  每月的第三個星期天,是台北市彎腰農夫市集的趕集日。這天,從全台各地趕來的農夫們會把自己辛苦栽種的大米、蔬菜、水果,以及經過加工的農副產品,或是一些手工制品,集中到政大公企中心面向市民朋友銷售。昨天,導報記者也到現場感受了一下市集的氣氛,30多個攤位,賣的都是貨真價實的“土特產”,只是跟傳統概念中的市集相比,這裡則顯得歡樂得多,農夫們的工作生活狀態,也完全超乎原來的想象。

  宜蘭老程

  是農夫更是教學生種菜的老師

  在“源禾緣的農場”攤位前,50歲的程超杰正在耐心地為顧客講解枸杞葉的食用方法,“你吃火鍋時,直接把枸杞葉下鍋裡燙下”。彎腰農夫市集的前身是2009年在台大發起的“彎腰生活節”,2011年開始轉為每月常態經營的市集,從創辦之初開始,就是想讓農夫和顧客有面對面交流的機會,所以在這裡,可以看到農夫們為了推銷一把菜,把這把菜從播種到採摘的歷史故事通通都講解一遍。

  除了枸杞葉,程超杰還帶來了苦瓜、茄子、大米,還有太太做的芋頭糕、醬油,用植物染制的圍巾等等,量不多,但通通都是自己生產制作的。程超杰的家在宜蘭,他早上8點出門,開50分鐘的車來到這裡,在彎腰農夫市集擺攤已經四五年了,從未間斷過。

  花蓮小黃

  都市白領任性辭職到鄉下務農

  在一個名為“好好吃飯”的攤位前,導報記者看到一個梳著辮子、看起來個性十足的台灣青年,戴著一副黑框眼鏡文質彬彬的樣子,實在不像一名農夫。

  這位台灣青年叫黃兆瑩,43歲,他是台北人,原本在誠品書店做企劃工作,可是五年前,他突然跑到花蓮去,租了塊地,從此做起了一個快樂的農夫。

  黃兆瑩告訴導報記者,之所以會突然轉換跑道,是因為做企劃工作的時候,常常會操辦一些關於親近自然、傳遞樂活理念的活動,可是自己一邊在宣揚快樂理念,卻一邊為了做企劃熬夜工作絞盡腦汁,這不是他想要的人生。

  五年來,農夫的生活狀態他表示還是很滿意的,如今他種植的大米,都是通過網絡銷售為主。來參加這個市集,是為了能夠傾聽顧客的反映,了解顧客的需求,以便他做更多的改進。

  雲林農友

  一起北上趕集就像一起去出游

  人稱“菜刀”的蔡得黃在這個市集裡可是老前輩了,他住在雲林,主要種植一些豆類。昨天,他除了帶上自己種的豆子,還捎上了自己的老朋友、果農翁進興,以及一名25歲、跟著他干活的小弟康慧賢,三人早上5點半就起床,開了三個多小時的車才到台北,而晚上回家預計要11點了。雖然辛苦,但三人就好像抱著出來游玩的心態,心情十分愉悅。

  翁進興說,他是在好友“菜刀”的推薦下才來參加這個市集的,因為路途遙遠,多個人同來不寂寞,平日裡若是自家產的作物不夠銷售,也可以互相支援。

  剛剛從事農業工作兩個月的康慧賢是高雄人,在大學畢業當兵時,他就一直在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在一次田野調查時,他認識了蔡大哥,並且體會到了鄉村生活的樂趣。他說,現在農村裡缺年輕人,而他願意去嘗試下,兩個月下來,他覺得鄉下務農的生活還是蠻不錯的。

  怎麼辦一個農夫愛來的市集?

  “彎腰耕耘是農夫面對作物、天與地的謙卑,領受天地與農友喂養恩澤的我們,也得重新認識農業、土地、食物與消費者的關系。”在彎腰農夫市集的宣傳單上,導報記者看到這個最早由大學生發起的市集,其宗旨原本並不是隻為了賺錢,而是為了搭建一個種東西的人和吃東西的人之間的溝通平台,大概也是這麼一個原因,讓這些農夫不遠千裡驅車前來。

  其次,農夫們在這裡擺攤,費用是當日銷售業績的百分之十,這也在大部分農夫的接受范圍內。其它的場地籌備和后勤工作,則由兩個民間基金會來處理。平日裡的生意雖然不是人潮涌動,但不定時還會舉辦配套的講座、親子體驗活動,也吸引了一批固定的粉絲。而想要進入這個市集銷售產品,也要通過嚴格的資格審查,主辦方甚至會到每個攤位的產品生產地考察,為消費者的權益把關。

  今年,彎腰農夫市集的主題是鼓勵年輕人多親近農業,作為主辦方的發言人蘇之涵專員告訴導報記者,如今台灣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想要從事跟農業有關的工作,例如有人在做“集菜”生意,專門到各地挑選優質蔬菜賣給餐廳,也有很多年輕人利用網絡行銷農產品,農業不再是一個被長輩們視為“不願意讓孩子從事”的職業了。(海峽導報駐台記者 楊思萍 文/圖)

分享到:
(責編:王玥(實習生)、劉潔妍)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