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台灣頻道

過半縣市老人多過孩子

台灣社會思考“老病死”(看台灣)

本報記者  陳曉星 文/圖
2017年03月18日05:0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台北民生東路上的老人、老屋、老樹。

  台灣當局近日披露統計數字,台灣老化指數今年2月首度破百,達到100.18。老化指數指老年人口對幼年人口的比例,當老年人口大於幼年人口時,指數便會大於100。數字顯示,台灣22縣市中,已有15個縣市老化指數破百,意味著台灣有68%的縣市老人比孩子多。 

  人口老化最嚴重的縣市包括台北市、嘉義縣、雲林縣、南投縣,就這些縣市分析,台北市因醫療資源發達吸引不少高齡人養老,而嘉義這樣的農業縣,青壯年大多外出工作,在外成家生子,往往落地生根,不再返鄉。

  台灣20多年來一直為降低人口老齡化努力。1993年,台灣老年人口已佔總人口的7%,進入“高齡化社會”。之后,老化速度停不下來,2016年5月老年人口已佔總人口數的12.78%,今年2月又攀升至13.33%。台灣當局預估,台灣老年人口明年將達到14%,2026年將超過20%,進入“超高齡社會”。人口老化令勞動力短缺,社會福利負擔過重,財政吃緊,家庭和社會都難承受。因此,養老問題成為台灣社會的熱點,也是每次領導人選舉時的攻防焦點。比如2016年台灣領導人選舉,國民黨提出的是保險制,就像台灣的健康保險制度一樣,以保險作為長期照顧體系的財源﹔民進黨提出的是稅收制,即用遺產稅和房地產交易稅支付養老機構。蔡英文勝選后,於2016年11月試辦她的“長照(養老)2.0計劃”,按照這個計劃,台灣將建立起以社區為基礎的養老系統,每3個裡(村)就要有一個養老機構。但是,有學者指出,如果養老的財源來自稅收,則稅收不穩定,“沒有財源都是假的”,有台灣民眾認為,社區養老的概念太模糊,“送一次飯就算養老”?再加上養老機構時有事故發生,近日桃園市龍潭私立愛心長照中心發生火災,造成17人傷亡,因此,雖然蔡英文下令她的養老計劃“不許失敗”,但台灣輿論並不看好,有人鐵口直斷“肯定失敗”。當下,養老還是要家庭各顯其能,老人自求多福。

  當下,台灣社會出現越來越多反思老、病、死的聲音。台灣女作家簡媜《誰在銀閃閃的地方 等你》書中提出“老,是一門高深奧妙的學問,必須學習”,獲得社會的認同。簡媜直面老、病、死,用26萬字探討養老、喪葬、遺產等問題,指出我們3歲進幼兒園,7歲上小學,“卻從不認為滿65歲的人也應到老年學校報名,學習如何面對緊接而來的老病死聯合課程”。 “一個毫不准備的人是不負責任的,他把問題留給家人及社會。”

  也有不少社會名流向社會傳遞了自己對老、病、死的新觀念。近日,在台灣有“聲音最小、貢獻最多”之稱的前副領導人李元簇高齡離世,馬英九、蔡英文等不分藍綠的政治人物紛紛上門吊唁,台灣媒體也報道了這位隱居多年的政要的最后生活:在床頭貼上“不要幫我插胃管”的字條、交代家人“不急救”、生前表示要樹葬……

  近日,台灣作家瓊瑤也公開了寫給兒子和兒媳的信,信中交待無論自己生什麼重病,她都不動大手術、不送加護病房、絕不插鼻胃管,強調不要各種急救措施,身后事不用任何宗教方式悼念,火化后花葬,不發訃文、不公祭、不開追悼會、不設靈堂、不要出殯,“盼一切從簡。”

  高齡社會的困境、作家的思考、名人的示范……這些都在悄然改變著台灣社會的固有觀念,也在檢驗著社會的成熟度:“我們的一生花很長時間與心力處理‘生’的問題,卻隻有很短的時間處理‘老病死’,甚至,也有人特別不願意面對這無人能免的終極問題”……

(責編:王吉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