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台灣頻道

台籍化學家夫婦江英彥、黃美玉的人生故事

2017年05月14日11:12 | 來源:中國新聞網
小字號

  今年88歲的黃美玉,是已故愛國台胞、中國有機硅化學奠基人之一江英彥的遺孀。近日,中新社記者在北京專訪黃美玉,聽她將江英彥和自己的人生故事娓娓道來。

  留學日本,心向祖國

  江英彥出生於1926年,和黃美玉都是台灣桃園人,兩人從小熟識。1944年,江英彥赴日本留學,1947年開始學習化學,后就讀大阪大學。黃美玉在江英彥的幫助下亦前往日本讀大學。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江英彥主動與在日本的中國留學生建立聯系,並加入中國留日同學會,通過《人民日報》《人民畫報》等報刊了解到中國蓬勃發展的情況,逐漸產生回到祖國大陸、參加建設的願望。

  黃美玉回憶:“當時在日本的很多台灣人想要回到祖國。江英彥的老師對他多次挽留,但他一心想要回國,認為隻有回國才能真正學有所用。”

  1953年6月,為趕上祖國經濟建設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江英彥終止在日本的博士學習和黃美玉及幾位中國留學生一起,作為第一批歸國華僑回到祖國大陸。

  回國前,江英彥和黃美玉在日本舉行了簡單的婚禮。兩人購買了大量化學方面書籍,足足裝滿十幾箱,一起帶回國。

  投身科研,鞠躬盡瘁

  回國后,江英彥夫婦被分配到對外貿易部天津商品檢驗局從事化驗工作。

  語言問題成為兩人遇到的最大困難,即使“氫”“氧”這樣簡單的中文化學名詞也不懂。為此,兩人買了初中化學課本,常常學習到深夜。

  江英彥參考從日本帶回的書籍,經過反復試驗,為商檢局編撰了當時迫切需要的數種化工原材料的檢驗方法。

  1954年,江英彥應邀參加中國科學院召開的全國第一屆高分子學會報告會。當時,中科院有機化學研究所剛開始有機硅化學的研究,該所相關負責人發現江英彥在有機硅化學領域具有較深的造詣,遂調他到上海工作。

  黃美玉也隨江英彥到了上海,兩人唯一的兒子江光杰1955年在上海出生。

  1956年,江英彥夫婦隨研究團隊遷到北京,到新成立的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工作。隨后的40多年時間,江英彥歷任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導師等,發表研究論文200余篇,國際會議論文260多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0余項。

  江英彥研制成功數十項有機硅材料的制備新技術,並使之實現了工業化﹔硅橡膠、硅油、硅樹脂等研究成果,有20多項得到生產並應用於航空、人造衛星、軍工等方面。

  江英彥曾獲全國科學大會重大成果獎(1978年)、國家發明三等獎(1984年),日本高分子學會國際獎(1999年)。國際化學會於2011年設立“江英彥新材料青年獎”,表彰他的學術成就及在促進化學國際交流、培養青年等方面做出的貢獻。

  作為科技界代表和台胞代表,江英彥被推選擔任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為國家發展進言獻策。

  作為江英彥的夫人和得力助手,黃美玉也一直從事化學研究員的工作﹔50歲時,她再赴日本進修兩年。

  不忘初心,大氣人生

  江英彥和黃美玉曾於1996年回到台灣,這也是江英彥從日本回到祖國后,唯一一次回到故鄉。期間,除探望親友外,江英彥還受邀在台灣大學、清華大學、成功大學及一些高科技公司作報告。

  自兩岸開放探親后,黃美玉共回過台灣四次。她說,老同學們都很羨慕她一直堅持科研、取得成就。

  江英彥2013年去世后,由於兒子一家長期在外工作,黃美玉大多數時間獨自生活,但她精神矍鑠,自得其樂。她每天有固定時間學習英文、看電視、上網,一個人出去買菜、活動。

  黃美玉說:“人還是要靠自己,不要依賴別人。家人、學生常常打電話來關心我,國內外也有很多好朋友,生活得很愉快。”

  黃美玉還提到自己經常看的電視節目《國家記憶》。她說,這個節目很好,國家的記憶應該留下來。

  作為台胞,她希望現在的台灣人能夠了解祖國的建設發展、了解台灣同胞曾經歷過多少的奮斗、抗爭。她說:“歷史不能遺忘,國家要繼續富強。”(張曉曦)

  

(責編:唐萌(實習生)、常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