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台灣頻道

用陶藝延續部落文化——一名台灣少數民族陶藝師的尋根之路

2017年05月17日08:20 | 來源:新華社
小字號

  新華社台北5月16日電(記者馬玉潔 章利新)2002年,當年已39歲的台灣人廖光亮在台東縣初鹿村新斑鳩的山林間創立自己的陶藝工作室——九鳥陶燒時,他告訴自己這是一次“回家”的旅程。

  九鳥陶燒,拆分自“新斑鳩”的“鳩”字,是台灣最早由少數民族創立的柴燒陶藝工作室之一。不過,廖光亮是屏東縣牡丹鄉的排灣人,而他所說的“回家”,實則是尋根,指的是用養育自己的排灣文化作為創作的魂。

  “陶藝是一種材料,代表排灣人的喉嚨和聲音。”他說。

  廖光亮的創作融合了排灣人對宇宙、祖靈以及人與自然的獨特觀點,透過柴燒轉化出豐富而多變的表達方式。

  例如,排灣人傳統的菱紋圖騰被廣泛運用在他的作品之中。而他最暢銷的作品之一“酋長之杯”,則將象征酋長尊貴身份和地位的琉璃珠——“土地之珠”裝飾於陶器之上,讓陶藝和排灣文化交織成一體。

  排灣原生文化中的粗礪、奔放恰好與柴燒拙朴、沉靜的氣質相得益彰。這種以豐沛堅韌的創造力燒煉出來的、帶有排灣底韻的陶藝作品受到很多人的喜歡,隱居在蜿蜒繚繞的山野之中的九鳥陶燒也逐漸為眾人所知。

  實際上,廖光亮從30歲才開始學習燒陶。上世紀末,他從高校畢業后投身社會服務,在走訪部落的過程中愈發發現自己“希望回到原來的位置,找回自己的呼吸”。

  1995年,他決定回到部落,卻發現自己沒有一技之長。“我想學習燒陶,但沒有人願意收這麼大的徒弟。”他說。

  於是,廖光亮走訪恆春、美濃、鶯歌等地的窯廠學習燒窯的基本技法。“直接到工廠學習如何生產商品,那樣的環境學得很快。同時我開始思考自己的文化環境,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呈現材料。熱情和執著才能成就你未來發展的元素。”他說。

  1998年,廖光亮來到台東,用4年的時間琢磨自己的作品風格。“東西不漂亮沒有人買,不花心思的作品則很難感動別人。因此,我決定表現排灣人最美的東西,透過陶藝的流通分享自己的文化。”廖光亮說。

  創立自己的工作室后,廖光亮現在被周圍人稱作阿亮老師。除了自己燒陶,他也從2015年起在附近的社區開班授課,學員大多是身心障礙人士,或是缺乏一技之長的部落居民。廖光亮希望以此讓他們取得一技之長,改善生活。

  此外,他還收了兩個特殊的徒弟:一名因毒癮久戒不掉長期進出戒毒所,另一名則是在去年被准許假釋,此前在監獄住了10年。

  “這些人很敏感,要花多一些時間陪他們聊天。我希望給他們一個開放的空間工作和生活,但很多問題仍需要他們自己面對。這對我也是很大的挑戰,我希望陶藝能幫助他們。”廖光亮說。

  他最大的心願,還是希望更多部落的年輕人能夠回到故鄉工作,讓當地的部落文化不斷延續,並隨時代發展而蛻變重生。

(責編:陳彥彥(實習)、楊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