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台灣頻道

跨越海峽  對話古今

《北京法源寺》將首度赴台演出(看台灣)

本報記者  張  盼
2017年09月23日04:3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田沁鑫話劇《北京法源寺》劇照。
  (資料圖片)

  李敖原著小說《北京法源寺》封面。
  (資料圖片)

  千年蒼鬆,幽幽古剎。在老北京胡同裡轉幾個來回,北京法源寺便豁然現身眼前。一百多年前,住家離寺廟很近的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便時常在廟中走動。潛心向佛的譚、梁二人更於寺中結拜,悲壯激越的戊戌變法自此啟幕。

  台灣作家李敖據此創作個人首部長篇小說《北京法源寺》,還因而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兩年前,大陸話劇導演田沁鑫在李敖小說基礎上,自編自導同名話劇,至今在大陸及香港演出40余場,11月8日、9日又將首度赴台連演3場。在田沁鑫看來,這次能到台灣演出,與小說作者、病中的李敖在同一個城市,以作品的方式“相見”,也是一種獨特的緣分。

  高聳廟堂 人間劇場

  田沁鑫首次與李敖秉茶對談,是在李敖位於台北的家中。她曾回憶道,因為常看電視欄目《李敖有話說》,對李敖的印象是語鋒犀利,嘴不饒人。但出乎意料的是,李敖平易近人,對我很愛護。他的書房很大,整個家都像是他私人的圖書館,就連衛生間中都有書。當我提出其實《北京法源寺》可以改編戲劇,他表示贊同,說那部小說的台詞量很大。

  李敖小說以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光緒、慈禧等人的活動為脈絡,以晚清戊戌變法為核心事件,並選取北京法源寺為核心場所,描繪1888年至1927年間風雲激蕩的歷史。原著頗富政論氣質,引經據典、滔滔不絕,史學思辨力透紙背,多重主題深厚龐雜,卻顯得論說有余而敘事不足。

  田沁鑫認為,小說充滿了哲思的對話,“但如果舞台上光有對話,沒有故事,戲的脊梁骨就會弱。”如何有效地加以改編?“我不管,交給你就去做吧,我覺得你可以的。”李敖倒是完全“放權”。

  “我對這部戲的思考體現在時空的設定上和故事的推進上。”田沁鑫由此截取戊戌政變前后的10天進行舞台呈現,通過建構寺廟、宮廷、民間三重空間,由1921年法源寺住持與弟子的對話走入歷史,在1898年、1921年兩個時空中自如穿梭。劇中人在角色中跳進跳出,不單在同一片歷史天空下展開激辯,還不斷與后世的是非評判進行對話。

  深邃思辨 可謂“燒腦”

  “戊戌變法這段歷史,學術界眾說不一,其中還有不少懸案,做戲難度太大。”田沁鑫說,她曾懷疑自己,能不能做出一部內涵戲。170分鐘的表演時間,讓她花費2年時間將劇本打磨12遍,遍閱相關書籍40多種,電腦裡主題文件夾建了50多個。參考文獻中既有歷史當事人的親筆記述,又有后世學人的考據和分析。

  “話劇《北京法源寺》的角度不在於對歷史定論,而在於重新發現。”以戲劇的視角觀照戊戌變法中的人性,是田沁鑫的追求。撥開歷史的重重迷障,田沁鑫讓劇中人在舞台上還魂,不囿於臉譜定論,並力圖呈現人物的豐富面向。

  在多重時空的多重敘述中,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光緒、慈禧,榮祿、李鴻章、袁世凱等劇中人物輪番登場。主題思辨之深邃,舞台調度之豐富,台詞容量之龐大,讓大陸觀眾大呼“燒腦”。

  “如果我買一張票看戲,聽到這麼多演員說了這麼多台詞會覺得很過癮。有一種失控的自由和游戲感。”田沁鑫說。中國國家話劇院副院長羅大軍此次將帶領演出團隊赴台,他對記者說,話劇就是台詞的藝術,台灣觀眾對大段台詞應該不會有不理解或不喜歡。雖然語流很密,但每一句台詞,演員都說得非常清楚。 

  啟人思考 促進交流

  對於田沁鑫,台灣觀眾早已不陌生。2010年,她導演的作品《四世同堂》就曾在島內引發熱潮。聽說改編自老舍原著的《四世同堂》來演出,台灣各界要員都到劇場觀看,包括時任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夫婦,連戰還和主創談老舍、談重慶、談抗戰。說著北京話、重慶話、山東話、陝西話的觀眾也都圍上來。“那種親熱的場面,真是無以言表!”羅大軍說。

  說起大陸話劇團赴台演出交流,早在1993年,中國青年藝術劇院(中國國家話劇院前身之一)陳颙執導的《關漢卿》,便在台北、高雄等地演出多場。此后中國國家話劇院不同題材、不同風格的戲,隔三岔五便會赴台演出。田沁鑫執導的《青蛇》《紅玫瑰與白玫瑰》等作品也在其中。從2014年起,中國國家話劇院還在台灣舉辦優秀戲劇展演。此外,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經典戲碼,也常在島內掀起一票難求的觀劇潮。

  即將跨海上演的《北京法源寺》,由國家話劇院和天橋盛世集團聯合出品,大陸演員奚美娟、周杰、賈一平等領銜主演,並集結黃小立、李永貴、李文啟、馬迎春等老戲骨。比起《四世同堂》的“星光熠熠”,田沁鑫認為此番演員陣容並不算奪人眼目,但她更注重演員是否像戲裡的角色。由於選角正確,排戲異常順利,大約隻用了1個月。

  帶著舞台版本的《北京法源寺》到台灣演出,並與李敖再次秉茶對談,是田沁鑫一直以來的心願。無奈大病初愈,此番她無緣寶島之行,惟願作品能帶去一些思考,促進兩岸文化同源的深度探討與交流。

(責編:袁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