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台灣頻道

“手作步道”串起台灣

王大可
2017年10月20日09:2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台灣基隆山步道。
  任成琦攝

  20多年前,台灣的城市和近郊山區,涌現了大量硬質路面工程,修筑著涼亭、公廁、觀景平台等,還有外來植物的園藝,造成了水土、生態、審美的改變。

  這讓徐銘謙很是痛心。她評論:“所謂‘現代化’工程,仿若水蛭,將周邊生態吸食消退而自身日益肥大。”

  徐銘謙如今是台灣千裡步道協會副執行長、台灣大學“國發所”助理教授。盡管年輕,但在環保界頗有聲望。要對抗“現代化”工程的“水蛭”,她開出的藥方是“手作步道”。

  “手作步道”源於美國“無痕山林”的理念,指人在自然中活動時,要關注並保護、維護生態環境,走過不留痕。“手作步道”簡單地說就是“人力維修步道”,少用機器進行施工,使步道降低對生態環境的干擾破壞,維護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講得詩意一點,就是“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大學歷史專業的徐銘謙,做起了“土木工程”,在台灣推動“步道志願者”與“無障礙步道”運動。她倡導的“手作步道工作假期”,也顛覆了傳統看法:假期是去休閑,還是做些有意義的事?世上能否有一段你自己鋪設的路?

  如今在台灣,周末、短期的“手作步道工作假期”,一經發布,很快人數滿額。2016年,“千裡步道運動十周年”,“手作步道”遍布環台灣千裡步道,千裡步道如同“微血管”,串連起了台灣土地上的古道、鄉路、綠地、公園、人行道、自行車道,實現“水泥步道零成長,自然步道零損失”。

  徐銘謙介紹,鋪設步道之前,最重要的工作是考察當地的地理、地質、文化歷史、步道的傳統工法、就地尋找材料等,綜合考慮后設計出最合理方案,最后才是動手。

  在修建步道的過程中,徐銘謙常常為古人的智慧折服。她談起台灣“手作步道”的幾個例子。譬如林口、苗栗一帶,土壤一直被大雨沖刷,脆弱而鬆軟。古人就用切割過的卵石來鋪路。卵石怎麼切割?古人在石頭上面鑿出許多洞,把木頭削尖以后插到這些洞裡面,然后在木頭上面澆水,木頭膨脹之后石頭就被切開,非常工整,然后就拿這些石頭來做步道。而這條步道上的台階隻有12厘米高,這個高度也是經過精確計算的,因為當時這條路上走過的大部分是挑扁擔的農夫,階梯的高度正好是扁擔沉到底之后反彈的高度,所以行人隻要借助每個振蕩往上踩一步就行了,非常省力。

  對徐銘謙來說,行走在“手作步道”上,也是一種與自然對話的方式。長久以來,大自然都是人們偶爾逃離城市生活尋求短暫療愈之處。當人們進入自然的同時,也會把在城市生活的安全、便利、效率帶入自然,導致水泥花崗岩、扶手欄杆木棧道等大行其道,由此產生了一個惡性循環:我們越想要從自然裡得到療愈,就越會加速自然的消失。

  “手作步道”緩和了這一矛盾,重新鏈接了人與自然。如同徐銘謙在書中所寫的:“通過親手、緩慢的過程,有助於了解一個地方物種和環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通過雙手與自然生命的接觸,恢復對地球上美麗的事物的敏感與溫柔,通過不斷實作的過程去認識屬於它們的哲學:一棵樹、一條河流、一隻飛鳥、一條游魚,甚至一塊石頭。”

(責編:劉茹霞(實習生)、常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