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台灣頻道

一席濃郁的鄉愁

台灣人的年夜飯

朱振藩
2018年02月15日05:1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隨著經濟發展以及創意多元,台灣人的年夜飯越發五彩繽紛,讓人目不暇接,然而,萬變不離其宗,寄寓了中國人最溫暖的情感。

  為了准備這頓大餐,事前工作必不可少。辦年貨自然是首要之務。清人顧祿在《清嘉錄》中寫道:“年夜已來,市肆販置南北雜貨,備居民歲晚人事之需。”例如熟食鋪即“豚蹄、雞、鴨,較常貨買有加”﹔而街坊上,則“鮮魚、果蔬諸品不絕”。這段時間,通常在農歷十二月二十五至除夕當天。與此同時,炊粿和煮長年菜亦交互進行著。

  而除夕的前一夜,會將整株的芥菜以清水煮食,稱“長年菜”或“來年菜”。它在料理時,不去其頭尾,寓有頭有尾之意,同時不會細切,才能綿延不絕。

  大年夜的重頭戲,一定是家人聚食的“圍爐”了。以往是桌下置一燒木炭的火爐,現則以火鍋、砂鍋取代。此圍爐不但象征全家人和樂圓滿,而且可以驅寒,一家大小在氤氳的氛圍中,熱乎乎地進食,充分感受幸福。

  這頓飯必須吃得越慢越好,因為這樣才能長長久久。至於桌面上的菜肴,大都喻有種種含意。比方說,全雞取雞、家諧音,意即食雞起家﹔韭菜與久同音,自有長久之意﹔蘿卜發音菜頭,意味著好彩頭﹔備有魚圓、蝦圓、肉圓,就是所謂的“三元”,表示闔府團圓﹔多食熏、炸食物,因用火熏、炸過,象征家運興旺﹔而吃蒸制菜肴,由於取火蒸食,表示著蒸蒸日上,自在情理之中了。

  近70年來,台灣的年夜飯,因大量外省移民帶來其家鄉的習俗,愈發多元活潑,名堂還真不少。其著者,有稱“如意菜”的炒什錦﹔諧音“都福”的豆腐﹔吃魚得“連年有余”﹔食“腐乳肉”才能“福祿”。而接受度最高的,則是吃餃子。既寓有“更歲交子”之意,代表著從此之后,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又以其形狀有如元寶,希望大家吃了之后,可以招財進寶。

  台灣是個寶島,漁獲供應十足,各種海味料理,皆成席上之珍,這頓除夕大餐,海鮮漸成主流。當下則不拘貧富貴賤,年夜菜必備的一道,乃來自福州的“佛跳牆”,它有個好處,可以豐儉由人,任隨己意下料,隻有一物必備,那就是炸芋頭,取其“遇頭”吉兆。同時,它還有個別名,叫做“一團和氣”。年夜飯而食此,大家其樂融融,保証皆大歡喜。

  (作者為台灣作家)

(責編:馮人綦、曹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