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台灣頻道

記者手記:看見不要“小確幸”而有“大確信”的他們——“台灣青年說”組稿之四

2018年05月03日16:26 | 來源:新華網
小字號

“小確幸”“草莓族”“悶世代”“厭世代”“青貧族”……在當下的台灣社會,青年被冠上五花八門的標簽。跳脫這些籠統的“刻板印象”,記者此次來台偶遇那些具體鮮活的“寶島新世代”,看見他們熱血的青春,傾聽他們美好的夢想,更體察到他們不要“小確幸”而有“大確信”的人生信念。

“小確幸”一詞這些年在台灣社會很流行,常用以形容年輕世代安於現狀,滿足於微小但確定的幸福。這種價值觀、人生觀自有其生成的“社會土壤”——有台灣朋友告訴記者,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台灣經濟騰飛,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生的年輕人家庭條件大都較為優渥,因而吃苦打拼的意識相對上一代要缺乏。

時代急遽變化,“老本”快速支出。記者在島內採訪時聽到人們感慨最多的就是:台灣發展停滯、薪資凍漲已約20年,物價、房價卻持續上揚。近期發布的多項調查顯示,台灣39歲以下青年勞工有三成是“月光族”,近五成目前有負債﹔35歲以下“上班族”有七成二平均月薪不足4萬元新台幣,低於台灣平均水平。

“小確幸”的生活態度與“悶世代”“厭世代”“青貧族”的生活現實,構成了一種耐人尋味的矛盾。青年應是一個社會最具活力的群體,難道台灣青年就甘於這樣的矛盾現狀嗎?在一系列的採訪中,記者看到他們中間其實並不乏勇於突破、樂於追夢的“弄潮兒”。

“趁年輕要多做一點,多嘗試,我希望多一點挑戰。”“‘小確幸’沒有不好,只是一時覺得幸福,但未來呢?”“台灣社會‘狼性’不夠,企圖心不夠,有人想要安逸,但我想要有更好的發展”……這是記者近來偶然結識的幾位台灣青年關於未來的思考。

近一段時間以來,記者在海峽兩岸遇到不少這樣的“熱血台青”,他們懷抱夢想、勇敢追尋,因為確信把握機遇才能創造未來。可以看到,台青到大陸求學、創業、就業方興未艾,蔚為風潮。大陸發展空間廣闊,兩岸文化相通,加上大陸接連出台支持台青發展的政策措施,讓他們將“登陸”作為逐夢筑夢的優選。台灣《遠見》雜志的調查就顯示,島內18至29歲年輕人中有近六成願意到大陸發展。

人才流動是正常的社會現象,希望實現抱負的台灣青年到充滿想象力的大陸市場找到用武之地,不僅解決了就業問題,也有助於他們的成長。應當看到,台青到大陸發展是一個多贏的局面,他們將會和此前30年間西進的台商一樣,為兩岸經濟共同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人們總說,青年意味著希望。接受記者採訪的台灣青年和各界人士都認為,理應為台青實現發展創造更好條件,而不要帶著意識形態的有色眼鏡,進行阻礙、防堵。把台青“關在籠子裡”,就是把希望“關在籠子裡”。(記者石龍洪、陳鍵興)

(責編:溫慶(實習生)、劉潔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