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台灣頻道

拿起“喇叭” 大聲說明中國

范  軒
2018年07月09日08:3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在海外多元文化環境中,華文媒體該如何不生硬、不怯場地講好中國故事?

  首先,人在邊緣,但聲音不能邊緣。拿德國來說,15萬華人放在8000萬主流人口中,顯然很邊緣。但我認為,不能僅僅在這個狹小的華人圈子裡作為,否則,你就會真正的邊緣化。我們同德國大小媒體建立聯系,在他們眼裡打造一個“中國民間聲音”的形象﹔每每遇到涉華的重大問題,他們首先想到的並不是中國那些大的官方喉舌,而是我們,紛紛採訪我們對事件的看法和評述。

  其次,人在民間,聲音不能人雲亦雲。海外的華文媒體,立身於不同政治、不同文化甚至不同經濟利益群體的最尖端,如果我們沒有自己的立場和定位,那就會人雲亦雲、盲目跟從,很容易分化成兩種態勢:一種會變的官氣十足,另一種則又會隨著當地媒體的聲音對中國發難。所以,一邊要從海外自由媒體的角度,針砭時弊,另一邊要充分展示中國的主流形象,客觀傳達中國發展進步的消息。

  再次,人在異國,方法不能太“中國”。德國等地的自由媒體,歷來崇尚的是“批評”精神。浸淫在自由媒體環境之下的西方民眾,更希望通過批評、負面的報道,來行使對政府、對社會的監督。所以,不理解這個事實,就會誤讀當地媒體,從而不能很好地合作與交流。

  最后,中國必須讓世界讀懂自己。可能與中國國民含蓄、內斂的性格有關,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中國在國際舞台上都不善於表達自己:好事,羞於自夸﹔壞事,家丑不可外揚。所以,國際社會尤其是西方國家,就為中國涂抹了“神秘”的色彩。

  面對西方媒體的一片打壓,中國以前堅信“不撇自清、不辯自明”中國式方法論。結果,中國過去一直在吃“啞巴”虧!現在中國必須學會向世界說明自己,不能指望中國道路可以不言自明。

  海外華文媒體重任在肩。我們直接站在矛盾的鋒尖之上,在錯綜復雜的話語環境中,既要宣傳祖(籍)國,又要理性客觀﹔既要回擊反對的聲音,又要促進文化間的融合﹔既要維護民族和同胞的尊嚴,又不能陷入極端民族主義的誤區。

  矛盾依然,沖突繼續。也正是這種大背景,才彰顯出海外媒體人生存的意義。或許相對於當地的“金喇叭”,我們的聲音依然脆弱﹔但我們可以用紙卷出一個喇叭、用泥巴捏成一個喇叭、用手掌握成一個喇叭,來發出自己的聲音:我們是友善、勤勞、智慧的中國人。

  (作者為華文媒體《歐洲新報》總編輯)

(責編:胡倩(實習生)、常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