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台灣頻道

“一輩子難得有這樣的機會”——大陸台商的改革開放記憶

2018年12月12日14:34 | 來源:新華網
小字號

“沒有來大陸,就不能真正體會到改革開放給企業帶來的加乘效應。一輩子難得有這樣的機會,幸運的是我們台商把握住了,實實在在受益了。”回望在大陸的創業歷程,北京捷安特商貿公司董事長林清發感慨萬千。

1978年12月18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拉開了改革開放偉大征程的序幕。祖國大陸的改革開放,同樣為台灣同胞提供了大顯身手的舞台。隨著兩岸交流恢復並持續擴大,台商群體立於潮頭,在大陸發展的時代巨流中寫就無數創業傳奇。

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已廣布大陸東中西部的台商撫今追昔,有著共同的體認:成為大陸發展進步的參與者、見証者和分享者,是彌足珍貴的經歷,其中更蘊含著繼續前行的信心、勇氣和責任。

西進、西進、西進:與大陸發展同步邁進

時隔多年,宗緒惠仍清晰記得初到江蘇小城昆山的情景:馬路兩邊全是農田,牛車慢悠悠經過,晚八點后飯館就打烊……如今,昆山被稱作“小台北”,高樓林立、道路寬闊,10萬台商台胞在此工作生活。宗緒惠去年當選昆山台協第十三屆會長時,企業會員多達1487家。

“當年來之前根本不知道昆山這個地方,只是到上海、蘇州路過這裡,休息一下、上個洗手間。”宗緒惠說,沒想到逗留雖短卻受到熱情邀請,許多台商和他一樣,被昆山人招商的韌性、親商的熱情所感動。

自1990年首家台企落戶至今,昆山已累計批准4903個台資項目,投資總額593億美元。統計顯示,台資對昆山經濟的貢獻度超過七成。

同樣沿海的廣東東莞,由於毗鄰港澳,擁有政策和區位等優勢,也成為大陸最早的台資聚集城市之一。“充沛的勞動力和土地資源,解決了傳統制造業在島內遇到的瓶頸問題。對我們來說,改革開放之后的大陸是一個最富創業家精神的地方!”1993年就來到東莞洪梅鎮開辦拉鏈廠的台商吳妙根說。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和大陸持續快速穩定發展,台商的事業版圖不斷拓展,廣袤的中西部逐步進入他們的視野。台玻武漢工程玻璃有限公司總經理何朝镕算過一筆賬,湖北、湖南、河南、江西的人口總和是台灣人口的十倍以上,而“武漢正是輻射中部四省的通衢”。

在63歲的重慶台協會長李文勛看來,地處“一帶一路”和長江黃金水道的聯結點,是重慶這座西部重鎮無可比擬的優勢。“粗略計算,目前在渝大小台企超過2000家,常年居住台胞超過3萬人。”他介紹說。

早在1988年,國務院就頒布了《關於鼓勵台灣同胞投資的規定》。在改革開放進程中,大陸方面始終支持、鼓勵台商發展,大陸這片生機勃勃的熱土吸引著台商不斷擴大產業布局,也讓“愛拼才會贏”的台商精神廣為人知。據商務部統計,截至今年9月,大陸累計批准台資項目已達10.58萬個,實際使用台資674.6億美元。

“大陸關心、服務台商是真心實意的,各地在土地、稅收、人力等方面都提供優惠政策。”在成都、桂林、濟南等地都有投資的台灣商業總會理事長賴正鎰說,台商獲得長足發展,與大陸各級政府創造的良好營商環境和提供的政策協助是分不開的。

拓展、轉型、升級:與大陸發展同步提升

1994年,林清發在北京開了第一家販售捷安特自行車的門店。彼時,專注大陸內需市場的台商還不多。在兩千多公裡外的東莞,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的“三來一補”熱潮如火如荼。台商最初選擇這裡,大多投資的是制造業,靠接訂單代工就賺得盆滿缽滿。

改革開放帶來經濟騰飛,讓萬家百姓日漸富足。台商“兩頭在外”的發展模式逐步轉變。尤其近年來,大陸民眾消費力提升,內需空間受到台商普遍關注,服務業成為他們轉型發展的新領域。如今,“呷哺呷哺”“鼎泰豐”“天福茗茶”“寶島眼鏡”……眾多的台灣品牌已為大陸民眾熟知,受到廣泛青睞。

擔任北京台協會長六年多,林清發在不同場合都常說這樣一句話:“台商腳下就是全世界最大最好的市場。”如今,捷安特在大陸的專賣店已有約3000家。這位頗有聲望的資深台商還直言,捷安特早早看到大陸自行車運動休閑市場的潛力,提前布局,發掘更高附加價值,“我們又一次踩對了點”。

28年間輾轉大江南北的台商王淑貞感觸尤深。“從輕紡為代表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到石化為代表的資本密集型產業,再到電子為代表的技術密集型產業……大陸‘跳躍式發展’讓台商也得到了難以置信的成長速度。”她說。

在與台灣“五緣相通”的福建,台企數量超過7000家。隨著兩岸經貿交流不斷深入,“海峽客”的舞台越來越寬廣,向第三產業拓展的趨勢日益凸顯。

2015年,台灣合作金庫商業銀行福州分行正式開業。“我們從台企上下游延伸到大陸企業客戶,慢慢做起來。”分行長朱訓雄說,以同等資金規模來看,大陸的業務獲利明顯比台灣好。

今年初,大陸出台惠及台企台胞的“31條措施”並迅速推動落實,其中不少內容是為台企提供與大陸企業同等待遇。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這樣一個“大禮包”著實令台商們感到欣喜。台商迎來加快轉型升級的良機,翻開了與大陸經濟發展同步提升的新頁。

浙江寧波敏達機電有限公司享受相關稅費優惠后,每年節省成本近1400萬元,公司因此可以增加研發投入,實現營業額年均20%的增長。“我們在研發費用、技術升級、設備改造方面更敢於投入,對未來發展更有信心了。”董事長林瑋信說。

深耕、傳承、逐夢:與大陸發展同步創新

從制造業拓展到服務業領域后,吳妙根的“生意經”一度卡殼,促使他決定讓兒子從台灣來東莞幫忙。作為“台商二代”的吳森勝隻用一年多便將生意扭虧為盈,還另辟商機,做起連鎖咖啡精品店。

位於洪梅鎮的老工廠裡,吳森勝從雲南移來的連片咖啡樹長勢喜人。吳妙根也激發出繼續開拓的熱情,正籌備將分散的生產線重新整合,遷往設在廣西玉林的新廠區。在各自的商業道路上,父子二人專注點或許不同,但都步履不停,台商敢闖能拼的品格正在大陸的投資沃土上薪火相傳。

光陰荏苒,代際交替,“台商三代”的面孔亦始浮現。台灣青年曾冠穎在福建漳州長泰經營茶業。從爺爺開始,曾家三代人在這裡耕耘近三十載,從種植台灣水果、台灣茶,到傳統渠道賣茶,再到創立茶葉電商品牌,家族生意蒸蒸日上。

曾冠穎現在經營的招牌叫“聯邦調茶局”。“但我的代號不是‘007’,而是‘003’,因為我是台商第三代。”他自豪地說。

與家庭傳承不同,近年來也有越來越多的台灣青年懷著“從零開始”的夢想,和老一輩台商一樣,勇敢跨越海峽,在大陸白手起家,成為“新世代台商”。

為幫助台青發展,國台辦已在20個省市授牌設立了76個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和示范點,這些台灣青年來大陸發展的重要平台已形成初步集聚效應。最新的“31條措施”和各省市區推出的具有當地特色的落地辦法,更是讓台青創客們意氣風發,鎖定大陸就是那個“夢開始的地方”。

三年前,台灣青年簡子復參加了北京大學創業訓練營,其后便投入“實戰”,很快摸到大陸互聯網產業騰飛帶來的商機。如今,他帶領團隊在中關村運營一款互聯網產品,提供性格、心理等方面的幾十種趣味小測試,已與今日頭條、優酷等大陸知名互聯網企業有過合作。

“大陸跟台灣沒有語言、文化等方面的障礙,更適合台灣年輕人來闖一闖。”簡子復說,創業如同打職業棒球聯賽,這場用一輩子去打的球賽,“要玩就一定要到最好的賽場去”。(記者:陳鍵興、趙博、石龍洪、查文曄、劉斐、陳寂、張展鵬、許雪毅、吳植、方列、趙宇飛)

(責編:趙芮(實習生)、劉潔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