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台灣頻道

台盟中央赴江蘇調研營商環境與台胞台商發展

推動政策落實 加速融合發展(兩岸脈動)

本報記者 馮學知
2019年05月12日04:3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核心閱讀

  《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31條措施”)實施一年多來,各地各部門緊鑼密鼓推動落實,不斷細化政策內容。作為大陸較早引進台資企業的省份之一,江蘇台企台胞聚集,吸引利用台資總量連續10多年位居大陸第一,在深化兩岸交流合作、推動經濟社會融合發展上進行了諸多探索。

  

  近日,由全國政協副主席、台盟中央主席蘇輝率領的台盟中央調研組一行趕赴南京和蘇州,深入台灣青年創業基地和大中小型台資企業,考察“31條措施”落地情況,調研營商環境與台胞台商在蘇發展。

  台灣青年在大陸就業創業持續升溫

  寬敞明亮的室內格局,活潑明快的裝飾風格,一走進位於南京浦口高新區科創廣場的眾創碼頭,調研組便被這裡的青春與活力所吸引。這個由國台辦授牌的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成立3年多,已先后引進50多個創業團隊,其中包括約40個台灣青年創業項目。作為基地的負責人,台灣亞克管理咨詢公司創辦人何思穎見証了這些年大陸持續優化的創業環境和不斷升溫的台青登陸潮。

  學生時代對南京市招商團隊的一次訪談,使何思穎與南京結緣。在經歷第一次創業失敗后,她把目光轉向空間更廣闊的大陸。4年前,她隻身來到南京浦口,成立了一家專門幫助台灣青年創業者在南京落地的眾創空間。

  來到南京的4個月,何思穎跑遍了南京市、區所有政府部門和各種服務窗口。盡管創業過程充滿艱辛,但能在更大平台上開闊視野,與眾多優秀的大陸年輕人交流合作,這一切讓她感到受益匪淺。去年,大陸有關部門推出“31條措施”,各地各部門密集出台多項惠台政策,何思穎所在的南京浦口高新區也正在研究推出一系列鼓勵台青創業的優惠政策。“很多人不一定知道這31條措施的具體內容,但它有很重要的象征意義”,何思穎認為,這會讓在大陸闖蕩的台青台企有更多信心,也會向島內年輕人傳遞比較強的信號。

  與隻身闖蕩南京的何思穎相比,瑪冀電子創始人程彧倞把蘇州昆山作為創業地點則經過多重考量。“昆山有非常完整的電子產業配套,我們生產所需的模具和材料都可以在昆山得到解決。”程彧倞說他所看中的,是昆山獨具特色的產業環境。據昆山市政府有關負責人介紹,截至去年底,昆山高新技術產業、新興產業產值佔規上工業比重分別達48%、47.5%,其中光電產業年產值超千億。

  從事一體成型電感的設計、生產與銷售的瑪冀電子,在昆山肥沃的產業土壤裡茁壯成長。短短7年時間,瑪冀電子已經獲得27項新型的制程設計與產品專利,從最初隻有三四個人的小作坊發展到400多人、擁有多條生產線的工廠,營業額從2014年的1400萬增加到去年的近億元。

  瑪冀電子的表現吸引了許多台灣青年學生的目光,每年都會有很多台灣大學生來公司實習,已經畢業的實習生幾乎都留在公司就職了。談起原因,程彧倞笑言:“雖然我們還是個小公司,不過大家還是很看好公司的發展前景吧。”

  推進台企營商環境持續優化

  “水深則魚悅,城強則賈興。”一個企業的成長發展離不開政府配套政策的支持和良好營商環境的塑造。從台資企業的發展看江蘇營商環境優化,也是調研組此行的重要目的之一。

  通過與江蘇省發改委、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等部門座談,調研組了解到,江蘇按照“簡無可簡、放無可放”的要求大力推動行政審批事項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在去年公布的第二批企業投資項目省級部門不再審批事項清單中,25項行政權力事項被取消、9項行政權力事項被下放、28項行政權力事項委托設區市或縣(市、區)實施。全省各地全面實行商務備案與工商登記“一口辦理”,全程“無紙化”“零收費”“最多跑一次”或者“不見面”,企業設立登記和商務備案在1個工作日內即可全部完成。

  因為要為台青創業團隊提供咨詢顧問服務,何思穎尤為關注營商環境,對於江蘇營商環境的優化感觸很深。“至少我來南京的這幾年,營商環境一直在持續改善,而且變化非常大。”何思穎說,包括工商、稅務等政府部門的辦事窗口的專業性和行政效率算是頂格的,像她所在的園區還會有第三方公司協助處理政策申報等事務,為創業公司節約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在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同時,江蘇各地推出多項助力中小企業發展的措施,並出台多項舉措幫助在蘇台企享有同等待遇。不久前,在第二屆江蘇省紫峰獎頒獎儀式上,程彧倞的瑪冀電子榮獲“青年創業企業獎”。此前,公司還獲得江蘇省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成功申報“蘇州市電感及磁性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獲評“蘇州名牌產品”。這些成就的取得對程彧倞來說完全是意外之喜。“頭兩年都是隻知道自己埋頭干,沒想過要主動去尋求政府幫助,但是后來申報研發中心、擴建廠房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我們也是偶然才得知園區有這樣一家企業。”昆山花橋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盛夢龍坦言,昆山有很多像瑪冀電子這樣年輕的台資企業,對相關利好政策了解不足、參與度不夠,管委會隻能採取主動上門服務的方式,了解企業發展需求,進行政策講解,協助它們進行各類獎項或項目申報。

  “惠台政策是基礎,貫徹落實是關鍵。”參與調研的全國政協委員、陝西省政協副主席、台盟陝西省委主委王二虎認為,江蘇落實各項惠台政策細致、實在,提供服務周到、貼心,但“31條措施”等利好政策的宣講宣傳力度還要進一步加大。他建議建立惠台政策地區評價制度,大力扶持“青年台胞創業就業服務中心”,讓越來越多台商台胞真正享受各項政策帶來的紅利。

  促攜手發展心靈契合

  “來到大陸才知道,我們對大陸的了解實在太少了。”從最初的陌生、新奇到熟悉,南京之於何思穎,已是離開久了會想念的第二家鄉。創業以來,何思穎頻繁回台灣宣講介紹南京的創業環境和自己的創業經歷。特別是近一年來,向她了解大陸情況的台灣年輕人越來越多。“通過我的介紹,能夠幫助台灣的年輕人打開一扇認識大陸的門,激起他們更多了解大陸的興趣,這是每次回台灣讓我覺得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何思穎希望能用自己的行動以點帶面,幫助更多台灣青年了解、認知大陸,努力縮小年輕人對大陸認識上的落差。

  早年路過昆山時,宗緒惠不會想到,此后20余年的時間會與這個小城結下不解之緣。當年的大片農田上已是高樓林立,4800多家台企扎根於此,更有10萬名台商台胞在這裡工作生活,寂寞小城化身台資高地。“在昆山,台灣美食隨處可見,我們有近3700名台商子女在這裡上學。”宗緒惠兩年前出任昆山市台協第十三屆會長,他說,許多台商台胞在昆山會感覺人如在故土,家似在身邊。

  多年來,一大批台商舉家遷來江蘇,生活圈、朋友圈與當地居民融為一體,使大陸不僅成為其事業興旺之地,亦是心靈依歸之所。“近幾年,面對經濟下行的壓力,昆山助力台企‘生根’,積極落實‘31條措施’,暖了台商台胞的心。”宗緒惠表示,台商台胞在分享大陸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在積極主動融入城市、參與城市建設。近些年,在蘇台企台商積極捐資助學、扶弱濟貧,蘇州慈濟基金會、明基友達基金會、昆山融合慈善基金會等一批公益組織相繼成立,為當地社會和諧發光發熱。

  在兩岸融合發展不斷加深的背景下,兩岸越來越成為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兩岸同胞的共同追求。“希望廣大台胞台商進一步堅定對優化營商環境的信心,保持定力和耐心,與政府一道,為營商環境改善共同努力。”蘇輝在與部分台商代表座談時表示,我們對兩岸融合發展有堅定的信心,能夠通過經貿文化交流,推動攜手打拼,實現共同發展。


  《 人民日報 》( 2019年05月12日 06 版)

(責編:袁勃、樊海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