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台灣頻道

台灣:打擊“炒房”再出重拳

本報記者  汪靈犀文/圖
2021年04月18日09:2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高樓林立的台北市區。

  近1年來,台灣地區房地產市場升溫跡象明顯。數據顯示,全台房屋買賣成交量和成交價均創下歷年新高,看房變成島內“全民運動”,預售樓盤常常在幾周內就被搶購一空,甚至出現科技工程師等中產人群干脆辭職去炒房的新聞。為抑制樓市過熱,台當局從去年底開始不斷加碼,祭出多條打擊炒房的措施,不過成效幾何且需再觀察。

  

  價量齊揚 幅度驚人

  38歲的小艾2019年底在台中市北屯區買了一套預售房屋,每平方米成交價不到5萬元(新台幣,下同)。但今年3月份他再去看同一區域、同一建筑商承建的其他預售房,每平方米開價硬生生多了3萬多元。“房價1年半就漲這麼多,薪水再怎麼漲,工作再怎麼拼,都趕不上啊。”小艾在接受台灣媒體訪問時感慨,慶幸自己當初辭掉高科技公司的工程師職位,全心全意炒房。看如今的形勢,他更加堅定了看房、買房的腳步。

  “買房子要靠提前排隊搶的,慢一點就買不到。”這是島內網友的切身感受。台官方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全台辦理買賣轉移手續的房產高達32.6萬棟,創下近7年新高。價格方面,台北、新竹、桃園、台中、台南、高雄6個都會區房價全線上漲。桃園、新竹、台中漲幅都超過7%,新竹更是超過8%,均漲破歷史最高點,樓市價量齊揚,火爆到不行。

  “問題在錢太多了。”專注不動產領域的台灣瑞普萊坊公司市場研究部總監黃舒衛說。全球資金泛濫,台股大漲,購買門檻低的預售房成為投資客的炒作目標——首付隻需20%、貸款八成,利率又是極低的1.5%左右,甚至有的大型建筑商隻向買家收取5%的首付,另外提供無息貸款15%,對稍有經濟實力的人來說都沒什麼負擔,難怪黃舒衛感慨:“以前認為炒房的是貴婦團、醫生團,現在‘菜籃族’、‘科技新貴’比比皆是。”

  打擊炒房 措施加辣

  過熱的房地產市場顯然不利於台灣經濟發展。台灣《工商時報》近日評論道,房地產繁榮難以帶動其他產業興盛,還會排擠非房地產產業的可用資源,降低整體經濟成長。當前的情況,台灣房地產市場“已經熱到必須要踩剎車了”。

  為宣示遏制炒房的決心,台當局從去年12月起,陸續祭出一系列健全房地產市場的措施方案,包括強力稽查期房炒作,加速推動房地產市場透明化,查核房地產交易的避稅、漏稅行為,適時管制壓低購屋貸款比例,廣建與公租屋類似的“社會住宅”等。

  今年2月,台灣當局財政事務主管部門首次公開年度“房屋稅籍所有人總歸戶”統計結果,以回應輿論“市場透明化”的要求。數據顯示,去年共804.17萬台灣居民擁有房產,71%擁有一套,19%擁有2套,擁有4套以上的個人“囤房族”約31.9萬人,其中擁有10套以上房產的“囤房大戶”達1.95萬人,比例逐漸上升。

  3月,台灣“中央銀行”緊縮信用管制,降低購房貸款比例。公司法人購置住宅的貸款比例從50%至60%一律降至40%,個人購置高價住宅或第三、四套房屋的貸款比例,則從60%最低降至40%。

  4月,持續發熱的樓市逼迫台當局再度加碼打擊措施。台立法機構修改房地產所得稅稅率,明確7月1日之后,自2016年起買入的房屋,若在持有5年內出售會被課重稅。持有2年內出售會被課45%所得稅,2至5年課征35%的稅,5至10年則需交20%所得稅,10年以上則為15%。

  成效幾何 尚待觀察

  民進黨當局宣示要打擊房地產炒作,但長期關注島內房地產政策的台灣學者張金鶚在社交網站上寫道:“有好看的菜單,並不代表會炒出好吃的菜!”實際上,2016年台當局就推出過類似政策,對持有時限過短的房屋交易課征35%—40%的重稅,希望讓飆漲的房市降溫,但政策上路5年多來,台灣地區住宅價格指數仍節節攀升。

  業內人士認為,台灣房地產持有成本嚴重偏低,“囤房”“養房”要比“養車”還便宜,才是“有錢人拼命置產,無殼蝸牛無力購屋”的關鍵。台當局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島內住宅空置率達19.3%,且高達63%的空屋都在居住需求較高的都會區。隻要“囤房”有利可圖,建筑商蓋再多房子也不夠賣,房價自然也降不下來。如何健全房屋及土地持有稅制,才是真正解決問題的方向。

  但在台灣這個泛政治化的選舉社會,問題的發現與解決,常常隔著萬水千山。台灣吉家網董事長暨房仲全聯會榮譽理事長李同榮坦言,台當局一再表態要打擊炒房,多半是淪為口號。島內房東共約有90萬人,背后代表的起碼是200萬張選票,若調高房屋及土地持有稅,引發的不滿難以衡量,哪個政治人物敢得罪?

  “這個風風雨雨的社會要怎麼花開?少年家(年輕人)怎樣落地?”這是台灣某年輕樂團演唱的閩南語歌曲《浪流連》的歌詞,唱出了年輕人的心聲。台灣年輕人常自嘲是“無殼蝸牛”,在薪資停滯、房價高漲的環境下,如何安居樂業,已是個難解的題。

(責編:劉潔妍、楊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