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青年跨越海峽學中醫
劉沂柔在北京市朝陽區參加社區義診活動。 |
“初出茅廬的新人都會滿懷熱忱地看待事情跟職業,時間久了有時候熱情會逐漸消退。期許自己可以永懷熱忱,然后朝著成為‘大醫’的目標邁進。”
近日,北京中醫藥大學本科學生、台灣青年劉沂柔受邀參加於廈門舉辦的第十五屆海峽論壇“衛生與健康分論壇”。她在台上分享了學習中醫的感受及見聞,並留下“懷小醫之熱忱,行大醫之長途”的期許。
出生於1995年的劉沂柔來自台灣高雄,是今年的應屆畢業生。5年前,抱著學習更多醫學知識的想法,她在台灣獲得義守大學護理學本科學位后,來到北京中醫藥大學攻讀中醫學。“我在班級裡面算是大姐姐,但是像我這樣的學生也不少,有很多五六十歲的台灣人也來這裡讀。”
“台灣人對於中醫、中藥並不陌生,小時候常吃的糖果裡有仙楂糖,夜市中有四神湯,家人也常帶我去巷子口的中藥鋪抓藥材,回來燉補湯。”談及對中醫的興趣,劉沂柔娓娓道來。憧憬中醫藥文化的爸爸也常耳提面命,教育她當醫生能救苦救難,是個很有意義的職業。
劉沂柔就讀的中醫學,學制為5年。除了學習《傷寒論》《金匱要略》等古籍經典,也要了解掌握針灸學、方劑學等各類基礎知識。盡管學業繁重,她在其中也感受到不少樂趣。
劉沂柔介紹,古人關於滑脈,有“如盤走珠”一說,她跟同學便拿著盤子和珠子自行模擬,體驗觸感。后來在孕婦手上摸到真正的滑脈時,那一刻會切身感受到古人的智慧。
到醫院實習是醫學專業學生完成學業的其中一環。從2022年7月開始,劉沂柔在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進行為期1年的實習。在此期間,她參與10個科室的工作實踐,積累了臨床經驗,也收獲不少難忘的經歷。
有一次,她在特需老年病科跟著醫生查房時,遇到一些老人說話時哭了起來,她不明所以。后來了解到有些老人或是擔心自己住院后家中老伴是否安好,或是怕自己生病給兒孫們帶來負擔。這段見聞,讓她對於醫學中常說的“視病猶親”有了更多感悟。
“在我記憶裡面,長輩是不會哭的。”劉沂柔說,但其實他們在成為爺爺奶奶或爸爸媽媽前,也是某人的兒子、閨女。“看病時不應該隻看到病人的症狀,還應看到他這個‘人’本身,看到他在社會中扮演的多重角色。”
在兩岸都有過生活體驗,劉沂柔對於中醫藥交流也有自己的觀察。她表示,台灣民眾選擇中醫,多出於調理、養生或美容需求﹔大陸中醫藥的發展運用則更為廣泛多元,即便是日常的感冒發燒,民眾也可以選擇看中醫。兩邊各有特點,“未來可以融合發展”。
回顧大陸求學經歷,劉沂柔認為這一段時光“還蠻奇妙的”,讓她成長了很多、改變很大。此前放假回台灣時,媽媽也稱贊她看事情的角度更加寬廣。“我覺得未來可期,希望能夠好好努力,然后把家人帶在身邊。”
為進一步精進專業,劉沂柔考取了北京中日友好醫院的研究生,將於今年9月入學。對於接下來的學習,她早早做好了規劃:備考執業醫師資格証、培養獨立看診能力,“爭取在研究生畢業前,可以獨當一面”。
再過一段時間,新一批台灣學生也將跨海而來學習中醫,劉沂柔對此很是認可。她說,在大陸學校學習壓力不小,但換來的是知識上的不斷增加。她還建議學弟學妹們閑暇之余,多出去走走看看,收獲更多不同的體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