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台灣頻道

“我在大陸的三尺講台”——台灣教師融入大陸教育事業發展的故事

鄧倩倩 吳劍鋒
2023年07月17日08:4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台灣教師高嘉駿在為學生講課。
  陳 旺攝

  台灣教師施沛琳獲得表彰。
  新華社發

  台灣教師馬彥彬在給學生上課。
  新華社發

  他潛心鑽研中醫學,成為大陸首批入編的台灣教師﹔

  她熱愛閩南文化,帶著學生找尋兩岸共同的歷史記憶﹔

  他應邀而來初創學院,為台灣教師來大陸任教搭建“橋梁”;

  ……

  他們,跨越海峽,在大陸的三尺講台上發光發熱。

  

  高嘉駿是福建中醫藥大學的一名台灣教師,今年是他在大陸任教的第14個年頭。22歲那年,他選擇來大陸學習中醫。

  2009年,國務院通過支持福建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相關政策,鼓勵福建省在對台交流合作方面先行先試。博士畢業的高嘉駿也因此獲得好機遇,成為第一個被大陸事業單位——福建中醫藥大學聘用的台灣同胞。

  這些年來,他從一名講師晉升為副教授,並擔任中醫學院內經教研室主任。“我和其他同事沒什麼兩樣,有公積金、社保賬戶,可以主持或參與到國家和省級課題研究中,真切感受到祖國的廣闊平台。”高嘉駿說。

  他將自己的從醫使命與教育事業相結合,坐診治病、教書育人兩不誤。他主講的黃帝內經課受到學生喜愛,帶領更多學生愛上中醫學,並長期致力於促進兩岸健康服務交流。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台灣教師走進大陸的校園,教書育人,求索科研。

  用腳步丈量閩南各村鎮的台灣教師施沛琳,在50歲時勇敢地重新出發,攻讀廈門大學博士,隨后選擇到閩南師范大學任教。

  懷著對閩南歷史文化研究的熱情,她帶領學生走出課堂,深入漳州古村落實地調研,記錄閩南古民居面貌,根據村民的口述,整理村庄發展歷史,並制作成紀錄片。

  “無論是南音、木偶等非遺技藝,還是蚵殼厝、石頭屋等傳統建筑,都是兩岸同根同源的生動例証。對我來說,追尋這些記憶的過程就像找尋母親的懷抱,也讓學生一起透視兩岸的淵源與變遷。”她說。

  師者、學者、文化傳播者,施沛琳在大陸“解鎖”了多重身份。2021年教師節之際,她榮獲“福建省第六屆杰出人民教師”稱號。

  福建省教育廳介紹,目前全省在聘台灣教師約680人。來閩從教的台灣教師有機會申報國家人才計劃項目,並納入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師、福建省勞動模范等重要表彰的評選范圍。

  曾任台灣逢甲大學校長特別助理的馬彥彬,2017年受聘於福州陽光學院,擔任創新創業教育學院院長。他還牽頭成立了兩岸融合發展研究院,協助來大陸任教的專家學者在生活、工作和未來發展規劃等方面進行對接。

  “我剛來時,學校隻有3名台灣教師,現在有20名台灣教師。”馬彥彬結合自身經歷和走訪部門咨詢政策,協助新進台灣教師申請引進人才政策等。2020年起,他又進一步協助台灣教師對接企業拓展產學合作,對接村鎮參與鄉村振興,爭取更多機遇。“我們不僅是為在福州的台灣教師提供針對性的服務,也希望讓更多有意願來大陸發展的台灣教師看到福建的優質服務與引才誠意。”馬彥彬說。

  講台三尺,舞台無限大。從兩岸融合發展的踐行者、受益者到推動者,這些台灣教師在福建走出具有“人才特色”的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反映了兩岸同胞期盼交流融合、攜手共創未來的共同心聲。

  (據新華社福州電)

(責編:劉潔妍、崔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