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台灣頻道

特寫:台北孔廟裡的美術課

2024年03月25日09:29 | 來源:人民網-港澳頻道
小字號

3月23日,台灣傳統建筑研究專家李乾朗向小朋友們展示台北孔廟手繪圖紙。新華社記者 趙博 攝

3月23日,台灣傳統建筑研究專家李乾朗向小朋友們展示台北孔廟手繪圖紙。新華社記者 趙博 攝

    新華社台北3月23日電 特寫:台北孔廟裡的美術課

    新華社記者趙博、齊菲

    “今天,我們來畫大成殿。首先,畫一條橫線,再畫一條垂直的豎線,這樣我們就有了房屋的基准……”

    23日上午,一場別開生面的美術課在台北孔廟舉行。授課人是台灣傳統建筑研究專家李乾朗﹔聽課的是15名對古建繪畫毫無基礎的青少年,他們當中最大的念高一、最小的還不到6歲。

    第一次給小朋友講課,李乾朗做足了准備。他帶來自己手繪的台北孔廟圖紙,向大家展示正面、側面、俯瞰等不同視角的大成殿樣貌,並告訴他們:“蓋房子是從下往上,而我們畫房子,要從屋檐開始畫,慢慢往下到地面,才會比較容易把握高低大小。”

    拿著畫板,排坐在儀門廊下,小朋友們聽得全神貫注。家住台北市內湖區的張先生帶一雙兒女來上課。他說,這樣的課程在學校裡是沒有的。

3月23日,台灣傳統建筑研究專家李乾朗在示范繪制大成殿。新華社記者 趙博 攝

3月23日,台灣傳統建筑研究專家李乾朗在示范繪制大成殿。新華社記者 趙博 攝

    燕尾脊、七級寶塔、通天筒、飛檐、斗拱、垂蓮吊筒……在李乾朗的詳細講解下,小朋友們拿起鉛筆逐步勾勒。不一會兒,大成殿的重檐歇山頂躍然紙上。

    “現在我們來畫大殿的柱子。接著是台基,有兩條斜線向后延伸,連接到門窗的位置。后方還有兩根廊柱,看起來比前面的柱子高一些、短一些。”以簡單易懂的語匯,這位蜚聲學界的“大教授”將透視原理娓娓道來,

    已過春分,台北天氣日漸暖熱。年逾七旬的李乾朗全程站立授課,每個步驟都細心指點,耐心十足。

    “李爺爺很慈祥,跟他學習畫房子,我一點都不覺得困難。”8歲男孩張瀚文說,在老師影響下,自己的一筆一畫也更加專注用心。

3月23日,8歲男孩張瀚文和姐姐一起在大成殿前展示畫作。新華社記者 趙博 攝

3月23日,8歲男孩張瀚文和姐姐一起在大成殿前展示畫作。新華社記者 趙博 攝

    念小學二年級的張瀚文,每年都會隨父母一起來孔廟。在他的認知裡,這裡是保佑自己和姐姐考取好成績的“神奇的地方”,進來時不可大聲喧嘩,臨別前要向孔聖人鞠躬行禮。“我喜歡大成殿,覺得它很美。”他說。

    勾描好結構,小朋友們在李乾朗的指導下開始為房子“化妝”。整齊排列的瓦片、斜脊上的龍紋、殿前正中的香爐……有的小朋友還將台階和石陛畫了進去。

    學著老師寫下落款,一幅《大成殿》歷時50多分鐘宣告完成。小朋友們開心地舉起畫作,拉著李乾朗合影留念。春日暖陽下,大成殿的金黃色琉璃瓦熠熠生輝,李乾朗的滿頭白發與孩子們的稚嫩笑臉“同框”,為歷經歲月洗禮的台北孔廟更添一筆文脈流轉的動人注腳。

3月23日,課程結束后,台灣傳統建筑研究專家李乾朗和小朋友們在大成殿前合影留念。新華社記者 趙博 攝

3月23日,課程結束后,台灣傳統建筑研究專家李乾朗和小朋友們在大成殿前合影留念。新華社記者 趙博 攝

    “我希望給他們一個美好的記憶,將孔廟的端庄典雅留在心間。如果有人因此對傳統建筑產生興趣,願意去探究古建之美,那就更好了。”李乾朗說。

    課程主辦者、台北“素園藏書”創辦人陳玠甫,也帶著年幼的女兒來到活動現場。近一個世紀前,他的曾祖父陳培根捐出自家宅邸“素園”,用以重建被日本人拆除的台北孔廟。陳家世代居住在素有“五戶一秀、十戶一舉”美譽的大龍峒,孔廟的落成讓這裡文風尤甚。

    陳玠甫說,台北孔廟的過往詮釋了中華文化頑強不息的生命力。“在今天,孔廟仍然‘活’在每個台北人的文化生活裡。這份歷久彌新的底蘊,值得我們去守護和傳承。”

(責編:燕勐、劉葉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