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台灣頻道

讓“娘家味道”飄香“寶島婆家”

——兩位大陸配偶的故事

2024年04月06日04:2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在位於高雄市前鎮區的“靖灣雲南涼面”店,湛秀英為客人准備午餐。
  新華社記者 趙 博攝

  在台北市中山區,來自武漢的馮純利經營著一間主營粉面的檔口,熱干面是她的拿手美食。
  新華社記者 趙 博攝

  高雄市前鎮區,有家遠近聞名的“靖灣雲南涼面”。招牌的椒麻雞胸肉米線,以手工雲南米線和雞肉做底,拌以黃瓜絲、胡蘿卜絲、白芝麻、花生顆粒,再澆上特制辣椒油,麻辣鮮香俱全,正宗的“雲南味道”吸引四方食客。

  小店主人是來自雲南曲靖的湛秀英。和許多陸配姐妹一樣,選擇兩岸婚姻讓湛秀英經歷人生苦辣酸甜。如今,她認真經營這家小店,期待越來越多“寶島婆家”的鄉親,通過飲食文化認識和了解“大陸娘家”。

  “身為大陸配偶,娘家婆家一家親一樣好,是我們最大的心願!”湛秀英的話,道盡這個群體的心聲。

  2000年,23歲的湛秀英嫁來台灣。航班時間晚,通關手續又繁瑣,抵達時已是凌晨。沒想到家門口卻熱鬧非凡,鄰居們熬夜等待,隻為看一眼“大陸新娘”。

  說起這段往事,湛秀英忍俊不禁。一晃多年,當初的人生地不熟,早已不復。“街坊們很熱心,常常看我忙不過來,就幫忙丟垃圾,還幫店裡客人安排停車。”她說,他們對於大陸人的陌生感,也在日常相處間慢慢消解。

  南台灣民風淳朴,性格開朗的湛秀英很快融入當地社會。她發現,身邊去過大陸的人很少,對大陸多有誤解。這讓她萌生推動兩岸交流的念頭。湛秀英參與成立中華兩岸一家親交流協會,積極投入雲台兩地文教交流活動。

  2017年,湛秀英在兼職任教的和春技術學院舉辦“雲南文化月”活動。“反響很好。”她說,師生對“彩雲之南”的風物民俗產生濃厚興趣,讓自己備受鼓舞。

  后來,湛秀英想到開一家店,來展示美麗家鄉,既是餐館,也是茶室、咖啡店。顧客暢享米線、臘肉、咸豆花之余,還能品嘗普洱茶、小粒咖啡。望向博古架,刺繡手袋、蠟染布藝、翡翠擺件、民族服飾……雲南風情扑面而來。

  午餐時分,一對來自屏東的中年夫婦慕名到訪。妻子李女士是抗日遠征軍后人。她說,從小家裡就吃雲南米線,沒想到多年后,在高雄一條不起眼的巷子裡又找到“這個味道”。

  盡管鄉音不再,李女士還是開心地與湛秀英拉起家常。遙遠的“雲南老家”,在這一刻,仿佛近在眼前。

  “開店后遇見台灣各地客人,常會有這樣的驚喜和感動。”湛秀英說,這就是她堅持將小店經營下去的原因,“我是大陸人也是台灣人,通過飲食文化促進更多兩岸之間的相知相識,是我應該做的。”

  在台北,也有這樣一位認真經營“娘家味道”的大陸配偶。

  她叫馮純利,30歲時嫁給同在廣東打拼的台灣丈夫,2016年來台定居。3年多前,馮純利在台北市中山區租下小小的檔口,起名“feng good”,主營粉面。

  她的拿手美食是武漢熱干面。焯面、拌料、出餐……不到5分鐘,一碗地道的熱干面就端到食客面前。面條爽滑筋道,芝麻醬醇厚,辣油香濃,和著恰到好處的鹵水,正是來自長江邊記憶裡的味道。

  “我在武漢東西湖長大,年紀輕輕就離開家,當過鞋廠質檢員,做過服裝生意。雖然‘到處岔’,內心深處總忘不掉家鄉的模樣。”馮純利說。

  為“復刻”家鄉味道,馮純利沒少花心思。光是面條,就跑東跑西找了好久,終於在台北萬華一家傳統市場找到心儀之選。“不能太細,又不能太硬,要韌得剛剛好。”

  馮純利說,辣椒油和鹵水必須親手制作,才保証口味。發現台灣百姓有吃肉燥的習慣,她又加入炒制好的肉末提鮮。

  一碗熱干面,定價60元(新台幣,下同)。在“銅板美食”(意為100元以下、用硬幣購買的食物)日漸稀少的台北,堪稱低廉。“我期待‘回頭客’。”馮純利笑著說。

  台北房租高,她隻好住在新北林口大姑家,每天搭公交、捷運往返30多公裡﹔檔口沒有空調,爐子一開,溫度直線上升,入夏后更是難熬……談及種種辛苦,馮純利說,隻要生意好,再苦也值得。

  “feng good”漸入佳境,工作日的午市,在附近寫字樓上班的年輕人大排長龍。除熱干面以外,腸粉、酸辣粉、螺螄粉同樣熱銷。“分量足、用料好”“味道平常卻不平淡”“在地推薦”……他們把好評公允地寫在網絡上。

  還有食客吃過熱干面后,跑到武漢旅游。再來光顧時,翻出手機相冊給馮純利看“下雪的武漢”,分享愉快的游覽經歷。

  點滴積存的友善,讓馮純利逐漸融入“寶島婆家”。看到街頭巷尾的“串串香”“剁椒魚頭”“酸菜白肉鍋”招牌,她也會對“娘家同行”感到親切。

  “我們把最珍視的家鄉美食帶到台灣,自然是用最真誠的心意來經營。”馮純利說,這份心意得到回應,是最開心的事情。

  (新華社台北電  記者趙博、齊菲)

(責編:趙欣悅、袁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