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台灣頻道

范姜家族:長於台灣,根在華夏

2024年05月15日09:02 | 來源:新華網
小字號

  新華社台北5月14日電 題:范姜家族:長於台灣,根在華夏

  新華社記者趙博、齊菲

  “范姜不是復姓,是雙姓。我們這個家族生長在台灣,‘百家姓’裡找不到我們的姓氏,但我們以‘高平天水’為堂號,是地地道道的炎黃子孫。”站在祖堂門前,台灣桃園市范姜宗親會理事長范姜群會娓娓道來。

  據介紹,這一客家家族來自廣東,十世前姓范,因感恩姜家養育之恩,十一世起改為雙姓范姜。隨后,范姜五兄弟全部渡海來台。也因此,范姜成為隻有台灣才有的姓氏。

  斗轉星移,范姜家族在台開枝散葉,迄今傳至第22代。歲月浮沉,他們始終不忘家訓,守著古老的三界爐,用廳下火照亮子孫后代的根脈所在。

  客家大屋

  范姜家族世代居住在桃園市西側、瀕臨台灣海峽的新屋區。讓族人自豪的是,新屋這個地名源於自家祠堂。

  范姜家族世代居住在桃園市西側、瀕臨台灣海峽的新屋區。讓族人自豪的是,新屋這個地名源於自家祠堂。

  清康熙末年,廣東惠州白雲村范集景娶妻雷氏,誕育二子。范集景病逝后,雷氏家貧無力撫養孩子,再嫁姜同英。次子范文質后因感念繼父養育之恩,將5個兒子改姓范姜,留下“歷代想念、永不忘恩”的遺囑。

  乾隆年間,五兄弟渡海來台,落腳在如今新屋區一帶。他們領受朝廷頒發的墾照,耕田種糧,辛勤經營拓墾事業。隨著人口繁衍和財富積累,范姜家族日漸興盛,坐擁土地3800多甲(注:1甲約為0.9699公頃)。

  1854年,族人從福建廈門運來上等杉木及磚瓦,興建祠堂。由於氣派宏偉、造型優美,吸引鄉親結伴去“看新屋”,口耳相傳,便成為新屋地名的由來。

  范姜祖堂建筑面積約1650平方米,是一座客家風情濃郁的兩進四合院。走進祖堂,“忠孝”“廉節”四個正楷大字分列兩側牆上,十分醒目。“這是我們恪守的祖訓。”范姜群會說。

  屋舍橫梁上,《三國演義》“關公取長沙”“黃忠讓箭”和《二十四孝》“臥冰求鯉”等故事彩繪,栩栩如生。

  祖堂正廳裡,螭虎造型紋路的神龕花罩下,歷代范氏先賢和“廣東惠州府海豐縣范姜派下”牌位端正擺放。三界爐高高懸挂,香煙裊裊。一處偏屋裡,繪有客家范姓從中原輾轉南下的遷徙圖。

  祖堂不遠處,留存了范姜家族幾棟老屋。擁有青斗石雕屋脊和仙女雕像的觀音寺,卵石牆基、鑲砌紅磚的2、3、6號老屋……盡顯范姜家族昔日風華。

  范姜群會特別介紹了老屋門口的石階。“這是修祖堂時隨船渡海的壓艙石。”他說,范姜五房都留有這樣的條石,置於自家屋前,“提醒我們不要忘記自己從哪裡來”。

  三獻古禮

  范姜家族有個“不分香火”的規矩,即族人不得割香分爐。他們認為,家族的凝聚力源於堅守客家祭祖傳統。

  1906年,范姜家族從廣東迎請祖先牌位來台奉祀。每年清明節和農歷八月初一,桃園新屋祖堂都要舉行三獻禮祭拜祖先,以示萬流歸宗。

  范姜家族祖堂(3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齊菲 攝

  “原汁原味的三獻禮,古法、古禮、禮樂缺一不可。”范姜群會說,家族祭祖時會演奏傳統的客家八音,主祭人均著長衫。禮生以客家話唱誦祝禱文,眾人依循初獻、亞獻、終獻流程,行禮如儀。三牲五牲、鮮花素果……寬大的祭桌上,擺滿各色祭品。

  一套儀式大約三四十分鐘。“最早的儀式有沒有這麼隆重,我不曉得。但我小時候看到的就是這個樣子,一直傳承下來,沒有絲毫改變。”范姜群會說,平日族裡有大事“敬告祖先”,也會進行祭拜儀式。

  在范姜群會看來,堅持古禮祭祖旨在緬懷祖先開台艱辛,凝聚家族向心力。“我們邀請族中長老來祖堂授課,為年輕人講授古禮,期許他們繼承慎終追遠的家族傳統。”

  這個重視傳統的家族也有與時俱進的革新之舉。2023年,祖堂始設“姑婆神位”。

  按客家傳統,未嫁或離異的女兒往生后送往尼姑庵,不能入祠堂。隨著時代變遷,女性權益越來越受到重視。單身女子過世后,可否“繼續和家人在一起”,引起族人重視和討論。宗親會理監事會討論多時,去年清明節,宗親會正式提出建議,得到多數宗親認可,最終付諸實施。

  這些年,宗親會還將祖堂及附近老屋活化,賦予其展示民俗、教授八音、傳習茶藝等推廣傳統文化的功能。

  范姜群會認為,革新家族事務與堅持傳統禮儀並行不悖,都是為了家族“更有生命力”。

  陶釣家聲

  范姜家族的堂號是“高平天水”,“高平”指范姓,“天水”指姜姓。祖堂正廳,祖先牌位正上方懸挂著金底黑字的“陶釣家聲”匾額,筆鋒健勁。范姜族姓住宅裡,也大多高懸“陶渭流芳”“陶渭高風”匾額。

  “陶”是指范姓先祖陶朱公范蠡,“釣”和“渭”則都是指渭水垂釣的姜姓先祖姜太公。“范姜家族希冀兼蓄兩姓優良品格,期勉子孫承先啟后,做對社會蒼生有貢獻的人。”范姜群會說。

  范姜家族約有6700人,成員很多是醫生。教師、工程師、演員……各行各業也活躍著范姜族人的身影。

  家族裡的“士字輩”范姜鋒是位小有名氣的“登陸”台青。2009年他來到福建發展,2016年和同伴創立廈門啟達海峽雙創基地,2018年成為福建省首批台籍“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之一。他和團隊協助台青參加兩岸交流,幫助台青創業項目落地。

  范姜鋒清晰記得,祖堂牆上挂有《范文正公家訓》。他也記得第一次登上岳陽樓,望著煙波浩渺的洞庭湖,對先祖提出的憂樂之道有了更深體悟,把創業基地好好辦下去的動力油然而生。

  “兩岸開放交流以來,族裡不少子弟到大陸發展。”范姜群會說,“大家努力打拼,讓大陸鄉親們看到,我們這支客家人吃苦耐勞、家風清正,是好樣的!”

  一個多世紀前范姜家族捐地修建的五谷神農廟,如今是擁有全台灣最高神農像的長祥宮。身為范姜宗親會理事長的范姜群會,兼任長祥宮管理人。

  在范姜族人認知裡,神農氏涉群山、嘗百草、植五谷、創耒耜,范姜祖先胼手胝足的拓墾事跡正是這種堅韌意志的體現。他們積極參與祭拜神農炎帝的各項活動,還有族人前往山西高平參加拜祖典禮。

  范姜群會相信,不忘祖先,堅守祖訓,范姜家族將枝繁葉茂,從容走過更長歲月,秉持客家人的熱忱本分,守住新屋這一方香火。

(責編:劉葉婷、張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