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顯示:台灣企業對AI應用尚處萌芽階段

新華社台北2月17日電(記者劉斐、楊曉靜)生成式人工智能(AI)正迅速改變科技產業面貌,帶動各種新興應用和商機涌現,然而台灣企業對AI的應用仍處於萌芽階段,引發業界關注。
台灣資誠聯合會計事務所17日發布報告稱,台灣尚未普及AI應用,僅約8%的企業明確應用AI,且現階段多數應用聚焦於提升工作效率及提升生產力﹔約92%的企業尚未使用AI,仍在探索AI的應用切入點,對AI工具的效益還有擔憂,還在了解AI能帶來的效益及如何運用於企業。
該份《2024台灣企業轉型現況及需求調查報告》,綜合分析了1200份量化問卷調查結果,由資誠聯合會計事務所協助台灣數字產業管理機構發布。
該報告還表示,由於訓練AI模型的成本高昂,多數台灣企業傾向於採用現成的大型語言模型或工具,避免從頭訓練AI模型所耗費的時間與金錢,並借由外部專業廠商協助加速導入。
資誠創新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盧志浩表示,隨著技術進一步成熟,預期長期AI將逐步滲透至企業各項活動,例如提升產品品質、改善獲利能力等。企業應聚焦於痛點,設計AI基礎架構並進行員工技能培訓,以最大化AI效益。
資誠創新咨詢有限公司是資誠聯合會計事務所的策略合作伙伴。
該報告佐証了台灣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之前發布的《台灣企業AI准備度調查報告》相關內容。后者顯示,台灣雖然有近九成企業認同AI是帶動變革的必然驅動力,但在后續相對應的“組織調整彈性”方面,44.5%的企業仍處於尚未應用或僅初步探索研究AI的階段。
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執行長溫怡玲表示,多數企業或組織雖然高度認同人工智能的重要性,但並未隨著AI的導入應用調整組織架構與流程。“這的確是很多企業目前的困擾,因為沒有經驗,也不敢嘗試。”她說,這也是很多企業AI應用落地程度偏低的主要原因。
2025年開年以來,隨著大陸人工智能企業深度求索(DeepSeek)推出的國產大模型以“小成本辦大事”的高性能震撼世界,台灣各界也對人工智能展現出了強烈關注和進行了密集討論。
《聯合報》社論認為,台灣當年錯過移動網絡崛起,最終隻能成為使用者,無法進入網絡平台的競爭場域。若現在再錯過AI發展,影響將不只是使用什麼App的簡單問題,而是成為數字落后地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