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京劇名家台北舉行公演——
“讓更多島內青年感受戲曲之美”


![]() |
圖為表演結束后,演員們上台謝幕。 |
《四郎探母》《鳳還巢》《白蛇傳》《紅鬃烈馬》……8月12日,由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於魁智、李勝素領銜的大陸戲曲名家一行80人一連6天在台北舉行公演,帶來戲迷們耳熟能詳的連台好戲。
經典的劇情,優美的唱腔,流暢的動作,鮮艷的服飾,讓島內觀眾過足戲癮,直呼精彩。劇場裡,大家的情緒隨劇情的跌宕起伏而變化,傾心享受一場場飽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饕餮盛宴。
展現精湛演藝
8月13日晚,受台風外圍影響,台北市區陣風不斷。但戲迷們依舊興致勃勃,開場前半小時左右便陸續抵達劇場。19時,隨著舞台大幕拉開,樂器伴奏聲響,全場觀眾齊聲鼓掌,表達對京劇藝術的熱愛和對演員們的敬意。
這是本次公演的第二場戲,為梅派經典劇目《鳳還巢》。戲中,李勝素飾演二小姐程雪娥,她以回眸含情的眼神、輕盈柔美的身段、明快跌宕的唱腔將主人公的心境和性格生動表現,高超的藝術水平贏得了在場觀眾的陣陣掌聲。
劇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8月12日演出的是首場戲《四郎探母》,門票在開演前十天左右就已售罄,演出期間劇場座無虛席。與《鳳還巢》作為輕喜劇不同,《四郎探母》體現家國情懷,故事細節多,情節起伏大,觀眾的情緒一直隨劇情的變化而波動,情到深處會不禁落淚。直到這台戲落幕,很多觀眾的心情還是久久不能平靜,現場掌聲不斷,演員們上台謝幕共達6次之多。散場后,不少戲迷還在劇場的演職人員出口等待表演者們,一起互動交流、合影留念。
精湛演藝的背后少不了細致安排和辛苦付出。記者從劇團了解到,為了能給台灣觀眾呈現最精彩的演出,所有演職人員克服天氣炎熱的困難,每天進行三次排練,一直練到大家赴台的前一天,努力實現表演的“絲絲入扣”。
實現代際傳承
王鉦淇是中國戲曲學院大三的學生。年紀不大,但已有多年的舞台表演經歷。“這次能和名家教授們一起到台灣演出感到很榮幸。和老一輩藝術家們同台演出,能更好學習京劇表演的藝術形式和手法。”王鉦淇表示,自己不是主角,但出場時台灣觀眾也都會給予熱烈的掌聲。這讓他在台上表演時更有底氣和自信,也感受到“兩岸一家親”的溫情。
“‘傳幫帶’是京劇藝術的優良傳統。1993年,我隨京劇大師袁世海、杜近芳等第一次來台灣演出時,也是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與老一輩藝術家同台獻藝的經歷,讓我在藝術領域獲益良多。”於魁智表示,自己如今已經64歲,要把老藝術家傳下來的東西再傳給年輕人,給年輕人更多舞台實踐的機會,因此本次演出中多出戲碼中特別安排“雙演”或“三演”模式,即新老演員前后分飾同一人物不同時期的角色,讓優秀年輕演員有更多發揮空間。
在觀眾席上,記者看到既有耄耋老人,也有95后的年輕群體,甚至還有和家長一同前來的小朋友。“我自己是一個京劇迷,平時學唱的時候我女兒在身邊也會咿咿呀呀學唱幾句,所以今天帶她來現場,一起感受戲曲的魅力。”台灣觀眾張小姐在受訪時表示,京劇是國粹藝術,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應該讓更多青少年了解傳承,發揚光大。
共促文化交流
家住新北市的吳先生是一名退休教師,平時酷愛觀看京劇表演。“我爸爸是山東人,從小我就跟著他一起欣賞京劇表演。成年后,每次有大陸劇團到台灣演出,我都會第一時間買票。”吳先生告訴記者,兩岸同根同源,都受中華文化的熏陶和浸染,希望未來兩岸能開展更多活動深化互動交流,共同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
來自台灣的95后陳小姐是一名資深戲迷。為了完整欣賞這次公演,她買了套票,打算把所有場次都看個遍。“我在大學時期就愛好京劇和昆曲,畢業后也會參加劇團組織的戲迷交流、體驗活動。”陳小姐表示,期待將來可以到北京和蘇州觀看更多的京劇和昆曲表演,甚至可以上妝、登台,沉浸式體驗戲曲之美。
“數十年來,兩岸在戲曲方面的交流十分密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國家京劇院、北京京劇院、中國戲曲學院的專家會輪番來台灣任教,每次都會傾囊相授。台灣學生也持續不斷地到中國戲曲學院就讀,到大陸演出實踐,有些后來回到台灣加入京劇團,為台灣的京劇發展帶來新鮮血液。此外,每次我們劇團來演出,都會找機會來大中小學開展戲曲進校園等活動。”於魁智說,希望通過演出、交流等形式,把國粹京劇藝術傳遞給更多台灣民眾,讓更多島內青年感受戲曲之美。
(本報台北8月14日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