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綠色發展”成為海峽兩岸的共同理念


點擊播報本文,約
![]() |
請掃描二維碼觀看短視頻《竹見新生》 |
日前,因為參加2025海峽兩岸鄉村發展交流會暨湖台鄰裡節活動,我又一次來到浙江湖州的安吉余村。我很喜歡余村,因為這裡草木蒼翠、蟬鳴悠長。尤其是一場陣雨過后,抬眼望去,山腰間,氤氳旖旎,好一幅江南風光圖。和我們台灣的南投有著相似的風光。
2018年,我第一次來到余村,就被這裡的綠水青山所吸引。這些年來又陸陸續續來了很多次。雖然我不在這裡常住,但很喜歡這裡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還有那一口清爽回甘、甜潤溫和的安吉白茶,實在是太舒適了。
我知道,余村今天所擁有的這一切不是憑空而來的。20多年前,這個位於浙江北部的小山村,卻是另外一番景象:有礦,那就開山炸石﹔有水,那就徑直排污。一時間,粉塵彌漫、溪流渾濁……后來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指引下,余村關閉了礦山和污染企業,走上了綠色發展的道路。
余村經驗和台灣鄉村的經濟轉型有相似之處。曾經,台灣也經歷著經濟高速發展的階段,但代價是城鄉發展的失衡和生態環境的破壞。尤其是1999年的“九·二一”之后,台灣各界開始反思,究竟如何才可以讓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人居環境改善保持平衡?也正是這20多年來,台灣的生態保育開始日益受到重視,台灣的鄉村發展才變得越來越好。
如今在兩岸,“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都得到了實踐的充分印証。在台灣尤其是我熟悉的南投縣,鄉村休閑游變得越來越流行,民宿、茶園觀光及採摘體驗、農家樂活動等受到台灣民眾的歡迎,許多當地民眾抓住機遇,利用周圍的生態環境優勢獲得了經濟上的收益,改善了生活。同樣在安吉余村,這裡的村民從賣石頭變成“賣風景”,從單打獨斗到抱團共富,用二十載光陰蹚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近些年來,我來余村發現這裡多了很多年輕的面孔。聽說,為更好地吸引和留住青年人才,余村精心打造了全方位的青年社區:自然觀察員、互聯網從業者、鳥類學家、星空愛好者、藝術家、背包客紛紛到來﹔植物染坊、食物工坊、茶書房、手作體驗館、咖啡館、面包坊、藝術家工作室等散布在余村的各個角落。同樣在台灣,隨著返鄉年輕人的加入,當地農村也發生了新變化,休閑農業和假日鄉村游變得越來越火,各類農特產品也有了新的特色和銷路。
不只是余村,這些年,我看到大陸各地都在踐行“兩山”理念,尤其是農村地區積極做好鄉村振興,發展特色產業和生態觀光,讓當地實現經濟發展、人民增收與生態保護的多重收益。就我從事的民宿業來說,雖然大陸的民宿行業起步比台灣晚,但因為立足於更多的經驗總結和專家學者的意見建議,它們的發展很迅速,不少地區甚至有“彎道超車”的表現。
看到這些現象,我很欣喜,因為這都是兩岸同胞共同努力實現的成果,也是大家共同期待的生活。在近日由人民日報社多部門聯合拍攝的短視頻《竹見新生》中,我受訪出鏡,表達了對“兩山”理念的認同和兩岸鄉村發展的肯定。願“人和村美”成為兩岸農村的日常景象,願“綠色發展”成為海峽兩岸的共同理念。
(本報記者 柴逸扉整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