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渔业转型日子还不错:高雄忙捕捞 嘉义重养殖--台湾频道--人民网
人民网>>台湾频道

(本报记者走访渔村) 

台湾渔业转型日子还不错:高雄忙捕捞 嘉义重养殖

本报记者 李炜娜文/图

2013年03月04日07:5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手机看新闻

  渔获到岸,高雄前镇渔港立即卸货。

  台湾各县市只有南投一个地方不临海,“靠海吃饭”一直是众多居民的生活方式,远洋渔业则是台湾的特色支柱产业。台湾现有渔港200多个,渔业主要分为海洋渔业和渔业生产。岁月变迁,远洋渔业的作业方式发生了变化,昔日靠海讨生计的渔民更多从事了近海养殖加工。渔村码头依然繁忙,景象却有不同。

  台湾渔业现状如何?发生了哪些变化?记者日前走访了以远洋渔业著称的高雄和以近海养殖加工著称的嘉义,一探究竟。

  远洋渔业:整装再出发

  早春2月,记者来到高雄前镇渔港,正巧碰上一艘1000吨级的运搬船“合群号”在码头卸货。一箱箱鱼货被不断用吊网从船上卸下,一落地,船下的工人立刻分拣,然后用传送带直接送到货主的卡车上。

  前镇渔港属于台湾远洋渔业基地,是台湾捕获量最多也是船舶吨位最大的渔港。“远洋渔船出海一趟大概需要两三年时间,鱼货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往往会委托‘合群号’这样的搬运船把鱼货冷冻后运回台湾。”高雄区渔会鱼市场专员林祺豪告诉记者,这次刚好碰上“合群号”从印度洋海域回港,运回以鱿鱼和墨鱼为主的1000吨鱼货。

  台湾的远洋渔业长期居于世界前列。目前,年均总产量超过80万吨,总作业船数近2000艘,每年为台湾创造的总产值逾400亿元(新台币,下同)。渔会总干事吴敏贞告诉记者,近年来,远洋渔业面临诸多挑战,台湾远洋渔业积极开拓资源、整合力量,加上台湾远洋船队吨位大、设备先进、续航能力强、基地分布广,还是维持了不错的发展态势。

  港口码头因为远洋渔业的繁荣出现了新的“讨海族”,每每有搬运船靠岸,就是他们开始忙碌的时候。这些装卸工收入也不错,记者了解到,他们每天的人均收入都在1200元以上。

  传统渔村:渔民开工厂

  嘉义县东石乡,74岁的吴圳雄如今以养殖蚵仔为业。工厂门前保留的旧船,却是老人家忘不掉的经历。年轻时出海,现在做海产养殖,像吴圳雄这样的转变,在东石乡并不鲜见。

  近海和沿岸渔业曾是台湾渔业的重要组成,但随着渔产资源枯竭及人员老化而逐渐萎缩。进入本世纪以来,台湾致力于推动养殖渔业发展,这才有了传统渔村变为“加工厂”的转变。

  嘉义县养殖渔业生产区发展协会理事长陈振昆说,台湾养殖业也经历了一个转变。开始以淡水鱼为主,即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等,后来出于环保考量,转向以海水或半海水养殖虱目鱼、乌鱼等。

  养殖渔业的兴盛也带动了水产加工业的发展。在嘉义布袋镇的正鑫水产加工有限公司,记者见到了41岁的蔡凤祺。其父原从养殖虱目鱼起步,子承父业的他,如今从事二级加工,每年可以处理逾170吨虱目鱼,生产的虱目鱼丸通过台湾优良食品认证,已卖到了上海。

  昔日渔港,如今已见不到清晨出海、夕阳鱼满仓的情景,曾经的繁华逝去,如何转型?当地政府通过整体规划,将渔港打造成休闲观光胜地。嘉义东石渔港如今已成为台湾中南部颇具美名的观光景点,夕阳美景、音乐悠扬,“捕获”众多游人前来休闲度假。

  渔业转型:目光投向大陆

  不论是在渔村或是码头采访,业者谈到未来的期待和发展,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大陆。

  台湾渔会总干事林启沧表示,台湾渔业囿于海洋资源有限等客观条件,未来将持续推动渔业转型发展。扩大两岸渔业交流合作是台湾推动渔业转型的重要一环。

  “ECFA对台湾渔业绩效非常卓著,不仅减少了关税支出,降低了贸易成本,也扩大了台湾水产品市场规模,有助于调节产销平衡。2010年,台湾冷冻秋刀鱼销往大陆的数量为2200吨,而2012年达到2.4万余吨。这种‘爆量式增长’,完全有赖于ECFA的推动,体现了两岸渔业交流合作的成果。”林启沧说。

  林启沧还说,渔业是两岸非常重要的产业之一,两岸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巨大。大陆经济发展迅速,市场广阔,消费力强;而台湾具备技术和经验优势,两岸未来在产业交流、海上保育等领域可以展开更广泛的合作。

联系本文记者

李炜娜
[留言][博客][微博]
分享到:
(责任编辑:邓志慧、刘洁妍)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