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台湾频道

“可食公园” 爱你不容易(看台湾)

本报记者  陈晓星 文/图
2017年04月30日09:26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台北街头一处拐角空地种上蔬菜,配合残墙上画的清新画面,成为城市风景。

  在城市里种菜自给自足是不少人的梦想,台湾几年前就喊出“田园城市”的口号,鼓励利用社区、路边、公园的公用土地种菜,把以往的花草景观变为“可食公园”。

  近日,台北市大手笔地在离101不远的黄金之地开辟了首座田园公园——景勤1号公园。公园占地6000平方米,其中有1000平方米种植迷迭香、薄荷、紫苏、桂花等可食植物,先由台北市政府公园处种植养护,市民可采摘带走,但不能连根拔起,以免影响植物再生长。开放市民体验一段时间后,市民或团体可申请认养,在假日里有地可种。

  台北市政府一直宣传田园城市是潮流,能让都市人关注作物的生长过程,找回与土地的情感,纾缓压力,放松心情,提升人的满足感。但“可食公园”虽美,打造起来不易,这需要法规配套、社区支持、市民素质。

  按台湾现行规定,城市公用地不能栽种经济作物。就算法不责众,菜栽在马路边被嫌弃有污染,在社区空地和街心公园也有麻烦。社区居民意见不统一,就算有心种点什么,又担心被“偷菜”,社区负责人邻里长们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田园城市进展不大。以台北市为例,全市有374座邻里公园、241处公有空地,“可食”的只有34处。台北市决定未来新增公园都要有田园用地,坚持“田园”下去。

  事在人为。相比台北市,近邻新北市的“可食公园”充满生机,全市已有379处可欣赏又可食用的田园风景,主要种植蔬菜、水果、香料、香草及中草药,种植者可自己决定种什么,地点包括楼下空地、巷弄路边、阳台、校园、屋顶等。新北市的经验是推广屋顶农场,先在13个小区试点,让46个闲置屋的屋顶变身生态农场,现在屋顶农场总面积已达2600多平方米。

  屋顶农场计划由环保局执行,他们评估建筑承载力,划定种植面积,和住户一起设计种植方案,提供薄层种植土、水生植物池、架网等,并培训种植和厨余堆肥技术,这套运作已得到住户的认可。

  新北市的屋顶农场示范点之一莺歌区东莺里活动中心,屋顶由居民设计、维护,120平方米种满空心菜、丝瓜、火龙果等,收成属于东莺里老人食堂,活动中心还因屋顶农场而凉爽,省了一笔空调电费。社区居民有了共同的话题,经常在一起讨论种植技术,相约一起培植蔬果,凝聚了社区的感情。新北市环保局表示将逐步扩大合作范围,与社区、学校、公园合作,把有条件的空间都纳入“城市田园”,提升城市的绿化率,满足都市人回归田园的休闲愿望。

  新竹县将“城市田园”与养老产业结合,新埔镇为老人量身打造了“免弯腰菜园”,架设网格,或垫高,或挂在墙上,让老人家不弯腰就可种植、浇水、除虫。种植是大多数老人喜爱的休闲和运动方式,以往苦于弯腰吃力不能享受田园之乐,现在站着、坐着就能种出西红柿、菜花等,自己吃不了还能分给儿孙和邻里,获得了难得的成就感。

  “城市田园”推广的确不易,但仍然有发展空间。以台中市为例,他们以承租闲置空地的方式推广“城市田园”,报名者众,要抽签分配供不应求的空地。去年合约期满后,台中市政府收回了出租空地建房,不少租种者表达不满,想继续当“假日农夫”。

  现在台湾各地不少县市都以政府规划或出租空地的方式,给城市人开辟一个小菜园,期望达到绿化和健康生活双赢目标。

(责编:刘洁妍、杨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