劏房人生(说香港)
香港地窄人稠,普通人家居住拥挤。近日,香港时代广场“笑声笑声 满载温馨”展览,以1∶12的模型呈现上世纪80年代的居家生活,传递出拥挤中的温馨和为生活奋斗的精神。 |
在香港,有一种房,叫劏房。
从繁华的商业中心铜锣湾乘公交1小时左右,便可到达新界葵涌。那里由于劏房住户较多,街区成立了“葵涌劏房居民大联盟”。周姑娘是其中的工作人员,她带着记者去李女士家的途中,一路讲解着低收入者如何在繁华的水泥森林中寻找落脚处。
劏(读tang),意为割。劏房通常指一个住房单位被切割成很小的部分,租给多家住户,类似内地的群租房。
单亲妈妈李女士和儿子仔仔就住在这样的房子里。
房间约6平方米,几乎只容得下一张简易木板床。李女士掀开床单,木板床下整齐地摆满了东西。此外,这张床还是仔仔的写字台,也是他玩耍的地方。
床的正上方有一个横杆,上面挂满衣物。“孩子上学穿的衣服挂起来,其他只能收在箱子里。”一面穿衣镜立在床边约两指宽的窄隙里,墙上贴着教幼儿认字的彩图。床脚放了冰箱、塑料储物箱,门后细小的空间里放着窄窄的碗柜,门边放着矮小的茶几。
袖珍厕所里,几乎只容得下一个马桶,马桶前不到一步的距离可供淋浴。厕所外狭窄的走道是厨房。4户人家合用厨卫设施。
若两个人同时站在屋里讲话,则显得十分局促。李女士站在门外狭窄的公用走道上对记者讲:“因为住处小,儿子常跟她生气。有时,我坐在床上了,他没地方写作业,便会生气。”
5岁的仔仔在简易木床上玩,听妈妈在一步之外的走道上说这些,便开始眼望着她用充满稚气的声音大嚷:“妈妈,租大屋!租大屋!租大屋!”
“妈妈没钱啊。你自己要努力点,长大了才能买房。”李女士几乎每次都这样回答。
她说,家里没有餐桌,吃饭主要在低矮的茶几上吃。听到这里,仔仔带着渴望的眼神,和妈妈说道:“把那个餐桌捡回来吧,晚上可以在那里吃饭,还可以在上面做功课。”
“那清洁工爷爷要同意啊,不然就是偷了啊。”李女士和儿子解释道。其实真正的苦衷仍是房间太小。
“昨晚带他散步,看到垃圾站旁有个餐桌,别人丢了不要的。他想捡回来,说要快点捡,不然给别人捡走了。其实,外面很多东西可以捡,但家里没地方放啊。”李女士说。
小孩会渴望什么样的餐桌?“我画给你看!”仔仔掀开床单,拿出床板上的一张废纸,趴在床上画起来。稚气的线条呈现出:餐桌由一排落地抽屉构成,最下面有滑轮,桌子两侧如翅膀一样可打开。
“他很懂事,知道我没钱,不会让我买。”李女士说。他也很聪明,知道屋小,只想捡回一个折叠餐桌,但它仍需约半个手臂宽的地方存放,超出了屋子的容量。
在屋外公用空间里,李女士见缝插针地摆了一张小矮桌,有时,她和儿子也坐小凳子在那里吃饭,上面仍放着仔仔没吃完的午饭:一碗没加配料的白面条。记者拍照时,李女士边弯腰摆正筷子,边说“这样拍起来会好看些”。
在获得第3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多个奖项的电影《一念无明》中,香港演员曾志伟扮演的父亲和他患有躁郁症的儿子便住在劏房里。在劏房拍了十几天的戏,曾志伟对媒体说,住在劏房里“怎样豁达的人慢慢都会受不了,(戏里)我已经幸运,房间有窗,很多房连窗都没有。”
李女士的房间有一扇窗,这让她的住处好过很多人。但窗户同时也给她带来烦恼,“每天楼下饭店里飘上来的味道是臭的,臭鱼一样”。
房间虽小,但收拾得非常整洁。李女士带着儿子在这里住了快4年。“孩子太小,我没办法工作。靠政府补贴来付房租和日常生活开支。”
住处虽小,梦想未变小。“我要当差人(警察),去抓小偷。”仔仔在床上边玩边说。“你以前不是要当消防员吗?”李女士笑着逗儿子。她常鼓励小孩“努力读书,要争气”。
在香港,劏房常用来指狭小恶劣的居住环境。周姑娘说,楼顶平台搭建的建筑被称为“天台屋”,较便宜,坏处是下雨漏水、夏天闷热;工业、商业大厦的房间改成的民居,被称为“工厦屋”,租金便宜且有电梯,但易被查处。
“葵涌劏房居民大联盟”今年3月对104个居于恶劣环境的家庭进行调查。调查显示,受访家庭月均收入1.2万港元,月租金支出近5000港元,平均租住面积14平方米。不少人未填写租住面积,他们表示,自己的住处“小到自己不知有多大”。
因此,如何帮助低收入者安居,一直是特区政府的工作重点。主要途径之一是提供公共房屋,其中的出租房屋被称为“公屋”,类似内地的廉租房。此外,还为低收入者提供“居屋”,类似内地的经济适用房或限价房。
特区政府房屋署数据显示,截至去年3月底,约30%的人口住在公屋,涉及约214万人。截至今年3月底,一般公屋申请者的平均轮候时间为4.6年。
李女士也满怀希望,期盼着早日住进公屋。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近期会见传媒时表示,政府对劏房户,特别是小朋友现在的居住环境感到很担心、也很关心,故提倡本届政府要以同情心,以人为本、全方位解决居住环境问题,所有能够帮助纾缓恶劣居住环境的措施都会考虑。
她希望社会明白,要增加土地供应,兴建更多资助房屋,才能彻底解决香港基层市民现在面临的居住环境恶劣问题。
7月28日,特区政府运输及房屋局公布了香港私人住宅供应数据,预计未来3至4年约可提供9.8万个单位,是特区政府自2004年9月起每季公布供应数字以来的新高。
各种慈善组织也长期为劏房住户提供支援,不仅帮助有需要的人士签订租约、找工作,最近还帮一些街区建立了“社区厨房”。厨房里准备了锅碗瓢盆、调料、大米等,街坊只要自己买点菜,便可在宽敞明亮的厨房里做饭和就餐。
听到这个消息,李女士露出笑容:“那不是大人可以约了一起聊天,小孩子也可以约在一起玩了?”
是的。那里有宽大的餐桌,至少可暂时满足仔仔和妈妈坐在餐桌前吃饭的小小愿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