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台湾频道

台湾 别忘了这些阿嬷

中新社记者 李 欣 路 梅
2017年08月19日00:0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在要求日本政府正视慰安妇史实并道歉的抗议活动中,表演者在台湾街头扮演受难慰安妇,一名小女孩上前献花。
  徐冬冬摄

  从砖造拱门穿过,进入阿嬷(年长女性)们的时光。十几步路的照片墙上,有穿着洁白婚纱开怀大笑的阿嬷,有站在媒体前揭露日本罪行的阿嬷,她们和其他的阿嬷一样,又不一样。

  照片中的阿嬷们同样有着慈爱的眼、粗糙的手,会做香喷喷的米粉,但她们却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慰安妇”;还有另外一种坚持:要日本政府公开道歉赔偿。

  8月13日,由台湾妇女救援基金会主办的“慰安妇”纪念活动,在台湾首座慰安妇纪念馆“阿嬷家——和平与女性人权馆”举行。

  纪念馆坐落在台北市大稻埕迪化街与凉州街交叉口,上下三层,设有“慰安妇”制度缘起、台湾“慰安妇”强迫征集、海外“慰安所”遭遇、幸存者生命故事、“慰安妇”维权运动等常设展,以历史文献及实物、多媒体影音等方式呈现,并有中、英、日、韩四种语言的文字介绍及志工导览。

  二战期间,日本政府以欺骗、诱拐或强迫手段,迫使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女性为日军提供性服务。据史料估计,战时日军在亚洲各地遍设“慰安所”,征用占领地“慰安妇”的人数可能多达30万人。其中有2000余位台湾妇女,至今身份确认的仅59位。

  “慰安妇”是战争中遭受性暴力的受害者,忍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折磨,大部分被蹂躏致死。幸存者多数无法生育,加上传统男权社会的思想观念,使她们明明是受害者,却遭人轻视,终身生活在痛苦中。

  1991年8月14日,韩国“慰安妇”金学顺公开举行记者会,首次向世人揭发了日本军国主义政府主导、强制征调亚洲国家妇女充当军中“慰安妇”的历史事实。至此,被日本政府刻意隐瞒的军事性奴隶制度,在禁锢了近50年后,终被揭发。

  台湾妇女救援基金会也将8月14日定为“国际慰安妇日”来纪念。台湾妇救会1992年开始投入“慰安妇”幸存者服务工作,连续26年帮助她们,并搜集相关历史,通过纪录片、展览等方式,将“慰安妇”阿嬷的故事保留、传承下来。

  台湾妇救会执行长范情在当天活动现场说,尽管年复一年,向日本政府提出的诉求都没有得到回应,但依旧要重申多年不变的立场诉求。日本政府应承认参与“慰安妇”制度的策划设立及管理,日本首相应代表日本政府公开及真诚道歉;立即赔偿受害者所有经济、精神损失;公开所有关于“慰安妇”问题的档案资料,在教科书中正确记载史实,让历史伤害不在重演。

  今年4月,有“莲花阿嬷”之称的台籍“慰安妇”陈莲花因病过世。离世前,最让莲花阿嬷放不下的,是日本政府仍不道歉、赔偿。莲花阿嬷的离世,让台湾目前已知还健在的“慰安妇”仅存2位。“虽然还可以正常走动,但她们年事已高,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纪念馆馆长康淑华说,2010年拍摄“慰安妇”纪录片《芦苇之歌》,就是要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知道“慰安妇”事件的真相。“看到青年学子加入纪念活动,代表在‘慰安妇’的关怀和求偿道路上有了传承者。替阿嬷们讨公道的责任,将有年轻人接棒承担。”

  康淑华说,今年的“慰安妇”纪念活动因为有了“阿嬷家”这座纪念馆而有了根。让人们有机会走进“慰安妇”幸存者的生命故事,深刻理解战争的残酷和军事性暴力的罪行,不要忘记历史,不要重犯错误。

  纪念馆志工、台湾大学毕业生潘羽柔说,纪念馆的志工工作让自己知道,曾经课本上的“慰安妇”真实存在。“她们不仅仅是历史,更是这世上活生生的人。阿嬷们给了我们和平的力量,我们要继续传承这种力量。”

  在纪念馆二层的“芦苇之歌长廊”里,悬挂着2000多根透明空管和金属灯,代表2000多位未知和已知身份姓名的台籍阿嬷的生命力量。只要把手伸到金属灯下,她们的名字就会透过光影投射在掌心。

  阿嬷们逐渐凋零,但历史不容遗忘,回荡在风里的“芦苇之歌”不会停息。康淑华说,“我们还要继续奋斗,直到公义实现的那天。心跳不止,行动不灭”。

(责编:赵嘉伟(实习生)、崔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