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台湾频道

我从海上来,浪声满袖——两岸新闻学子的台湾之旅

2018年02月03日10:52 | 来源:新华网
小字号
原标题:我从海上来,浪声满袖——两岸新闻学子的台湾之旅

  新华社台北2月2日电(记者祁星 李凯)2月1日,台湾世新大学的一栋教学楼里,欢声笑语飞扬,不诉离觞。

  十天九夜的台湾之旅接近尾声,第26届海峡两岸大学生新闻营于当晚宣布结营。来自两岸16所高校的58名师生结束了在台湾多所新闻院校的访学,将难忘的回忆融进节目、编作报纸、剪成视频。来自大陆的师生2日踏上归程。

  交流媒介经验 两岸学子激荡思维火花

  “明星、‘粉丝’和平台之间是什么关系”“葫芦兄弟和媒体融合时代的记者有什么共同点”“大数据分析对于综艺节目制作有什么帮助”……一个个天马行空又紧扣当下媒介发展热点的议题,被做成PPT投影到世新大学传播学院的教室荧幕上。这些新颖的课题出自于两岸高校新闻学子的思维碰撞,更是同学们参访媒体集团、聆听专业讲座、走访新闻院校的成果。

  在1月25日举行的新闻营开营仪式上,台湾“中国新闻学会”秘书长邱淑华曾说,新闻营建构两岸沟通的桥梁,希望透过营队和学生的交流,能让学生在自身的专业上有所增长。

  台湾的媒体竞争十分激烈,为了提高点击率收视率、增加营收,许多媒体集团都摸索出了别具一格的商业模式和发展方向。

  “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媒体有各自不同的生存方式。有的用消费行业滋养纸媒的发展,有的打造多元化产业链维持报纸的运行。”新闻营团长、中国传媒大学教师程素琴告诉记者,“对于媒体的立体化经营模式,学生们非常感兴趣。”

  程素琴介绍说,在10天的时间里,新闻营参访了世新大学、政治大学等四所台湾高校,安排了多个专题讲座,还与联合报系、旺旺中时媒体集团的一线采编和管理人员进行了深度交流。

  海峡两岸大学生新闻营由中国记协、台湾“中国新闻学会”和台湾世新大学联合举办,以期帮助新闻学子进一步认识两岸的新闻价值观、媒体角色定位以及新媒体环境下媒体的前景。

  花生与马铃薯 两岸文化实则大同小异

  第一次来台湾的中国人民大学学生毛佳文告诉记者,之前对台湾的印象有点模糊。来了之后,感觉台湾没有那么多高楼大厦。“但街道房屋的分布都是随居民生活足迹而形成,多了生活的温馨。”毛佳文说。

  厦门大学学生林碧莺对台北的夜市情有独钟:“喜欢吃世林夜市的起司小土豆,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喝奶茶。”

  两岸文化的一些差异也让新闻营的旅程中笑声不断,大陆和台湾的同学玩起了大家来找“差”:秋裤还是卫生裤?机车还是摩托?行动电源还是充电宝?“这里的花生叫土豆,在我们那里土豆是指马铃薯。”林碧莺补充道。

  把各自所用的称谓一一对应上,同学们却发现两岸虽然有不同的校园文化和语言习惯,但实际上是“大同小异”。

  “我觉得更多的是相同点,毕竟是一脉相承的文化。”中国传媒大学学生王萍萍说,“差异还是比较小的,是可以通过交流来磨合的。”

  台湾营员热衷陆剧陆综 微信抖音吸引年轻目光

  随着网络媒介的普及和两岸交流的持续开展,新时代的两岸青年对彼此的了解也有所增多。

  1日晚举行的结营晚会上,两岸学子展示了精心准备的节目,其中既有台湾同学表演的嘻哈饶舌,也有两岸同学合唱的《凉凉》《咖喱咖喱》等电视剧主题曲。

  王萍萍告诉记者,台湾同学也会关注大陆的综艺节目,例如《中国有嘻哈》《奔跑吧兄弟》,他们甚至还会追《白夜追凶》这样的网剧。

  台湾世新大学学生柯芷筠最爱看《步步惊心》。“大陆的古装剧真的拍得比较好,我们了解大陆很多情况下也都是通过电视剧、综艺。”柯芷筠说。

  随着支付宝、滴滴出行等大陆企业开始深耕台湾市场,越来越多的大陆生活方式、消费习惯进入台湾民众的视野。新闻营的大陆团员们也向好奇的台湾小伙伴“安利”起了种种“神器”。

  “我们教台湾同学使用微信,他们会惊叹微信竟然有这么多功能。”王萍萍说,“我们告诉他们,我们在生活中甚至可以不用现金,只要一部手机、一个微信就可以走遍天下都不怕,他们就感觉非常惊讶。”

  毛佳文更是拉着台湾同学在海边用手机拍起了视频:“我给台湾同学介绍了大陆比较火的短视频APP,比如抖音、快手,他们也很喜欢拍”。

  挥手小别离 放眼重聚日

  回顾这一段旅程,程素琴表示,十天九夜的交流非常充分,两岸的许多团员都结下了深刻的情谊。据了解,下一届海峡两岸大学生新闻营将于今年7月在大陆举行。

  “我们暑假见!”“我要毕业了,你们记得来找我!”“要再来台湾玩!”……结营晚会上播放的视频里,两岸新闻学子用淳朴真挚的语言表达着惜别之情。

  清华大学新闻学大四学生蒋茹茹微笑着用台湾诗人杨牧的诗和台湾的朋友们作别:“我从海上来,浪声满袖”。

(责编:刘洁妍、常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