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台湾频道

叶落归根 重新起航(人生况味)

本报记者  冯学知
2018年08月09日04:3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黑色西裤,白色衬衫,天气虽热,着装却一丝不苟。见到周义明,是在位于海南三亚的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生长于台湾新竹,海外求学工作40余年,5年前到三亚筹建中科院深海极端环境模拟实验室,73岁的周义明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说话不疾不徐,面带微笑。面对来访的记者,这位成名已久的地球化学家热情地当起了讲解员,像是一个刚创业的青年。

  抓住大陆科研发展机遇

  其实,周义明长期从事实验地球化学研究,在深海科研领域则自称是“新手”,“入行不过5年”。作为中科院深海极端环境模拟实验室的主要筹建者和负责人,周义明的主要任务是带领团队研究物质在极端环境下的物理化学性质,为深海探测设备研发和海底物质研究提供技术支撑。“人类对深海的了解,甚至比不上对宇宙深空的了解。”周义明说,促成他研究转型的最初动力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而来到三亚,则是赶上了大陆科研快速发展的机遇。

  1968年,周义明从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毕业后,为继续深造只得负笈海外,定居异域。1995年,周义明也曾尝试回台湾寻找工作机会,但他的研究领域对科研条件要求较高。直到2011年参加一场学术会议,从一位多年老友那里得知,中科院正在三亚筹建一个开展深海研究的全新科研机构,才燃起了他叶落归根、重新起航的激情。

  到大陆从事深海研究,是周义明此前难以想象的事情。“1985年,我第一次到大陆来做学术交流,用的还是外汇券。”周义明说,彼时大陆改革开放不久,各方面条件有限。开展深海科考投入巨大、技术难度极高,全世界有此能力的国家屈指可数。2012年6月,中国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成功完成在马里亚纳海沟的深潜作业,并与当天身处太空的神舟九号飞船对话。在新闻上看到这一场景的周义明激动不已,终于下定决心提前退休,与太太一起奔赴三亚,投身中国深海科考事业。

  “这十几年我一直能感受到大陆发展的冲击力,进步的速度实在惊人。”周义明感叹,尽管大陆的科研待遇说不上最好,但重视科研、尊重人才的氛围却是最浓的,重大科研项目一旦确定就能齐心协力、快速推进。“特别是基础理论研究,很烧钱,过程漫长又不容易出成果。”周义明认为,只有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健全的科研体系,才能支撑这类研究的开展。

  中科院三亚深海所从2011年开始筹建到首次完成马里亚纳海沟万米深渊科考作业只用了短短5年时间,原本严重依赖进口的深海探测主干技术装备也逐步实现自主研发制造……在三亚深海所创业氛围的感染下,周义明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工作,带领团队从租赁场地、购买器材开始,只用了3年的时间就研制出了一批具国际领先水平的高压高温(或变温)仪器。

  冀盼两岸深化交流

  在周义明的办公室,随处可见的除了成摞资料,就是由珊瑚石、螺壳、贝壳做成的艺术品,还有错落有致地摆放在办公桌和茶几上的热带植物盆栽。从玻璃窗望出去就是大海,探索一号停泊在稍远的锚地,更远处是三亚国际邮轮港。“海南三亚靠近我国深海,地缘优势明显,生活环境优越,对我来说非常有吸引力。”周义明说,闲暇之时,他也会和夫人背着包逛菜市场,在三亚各处走走,“等真正退休之后,会考虑定居这里”。

  除了主持科研,周义明现在把大量的精力都倾注到培养年轻科研人才身上。“现在最让我感到开心的,就是看到身边的年轻人快速成长起来。”周义明的实验室有10位青年研究员和6位研究生,其中有几位还是他当年学生的学生,对他来说,没有什么比看到学术事业后继有人更值得欣慰的了。

  对年轻一代成长高度关注的周义明在为大陆年轻人的进步高兴的同时,也思索着台湾青年的未来。“台湾的年轻人需要有更多的闯荡精神,利用好大陆的丰富资源充实自己。”周义明表示,早年台湾外出闯荡的年轻人很多,现在有些年轻人走出去打拼的意愿不强,这对台湾的长远发展不是好事。“拿科研来说,近年台湾经济增长缓慢,科研条件受限,对台湾年轻一代科研工作者的成长很不利。”周义明说,应当鼓励台湾年轻人摆脱认知上的干扰,以开放的心态积极投身两岸交流合作。

  当前,两岸人员往来还面临着诸多的限制,让经常往返两岸的周义明深感不便。“大陆已经出台了‘惠台31条措施’,台湾是不是也应该做出改变,为合作创造条件?”周义明反问道。


  《 人民日报 》( 2018年08月09日 20 版)

(责编:岳弘彬、刘洁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