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一批又一批台胞来大陆谋发展——
搭上改革开放快车(见证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报道之二)
1978—2018年,改革开放的如椽巨笔,写就中华民族奋斗的史诗。伴随大陆改革开放的步伐,两岸实现直接全面双向“三通”,形成“一日生活圈”,年贸易额约1900亿美元。一批又一批台胞来大陆谋发展,成为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参与者和获益者,写下属于自己的“春天故事”。
亲历:见证大陆沧桑巨变
8月,台北。在永然联合律师事务所的会议室里,李永然律师正在与来自上海法学会的客人们探讨两岸仲裁法律的异同。谈起两岸交流的变迁,李律师感慨不已。早期,海峡那边禁令重重,但还是有台商冲破台湾当局的法律与政策障碍,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就开始了两岸贸易往来与间接赴大陆投资的历程。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呼吁海峡两岸“相互之间完全应当发展贸易,互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北京紫玉山庄董事长黄紫玉当时在香港,受此感召,她开始协助开拓两岸贸易。“当时大陆物资匮乏,需要各种商品,台湾经济比较活跃,促成这样的贸易,对大家都好。”黄紫玉的父亲和兄长都是台湾政商界的知名人士,在当时的政治氛围下,为了不连累他们,原名黄美廉的她改名为黄紫玉。
从暗流涌动到春潮汹涌,从20世纪80年代第一波以轻纺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到第二波以石化为代表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再到第三波以电子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台商投资大陆的轨迹,已成为大陆改革开放进程的“注脚”之一,而台湾同胞的改革开放记忆中,“进步”“变化”是最高频的关键词。
中华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壮源早年从事纺织业。1982年,李壮源到江苏考察投资环境时发现,“那时大陆的纺织业,生产设备、工厂形态和技术还很落后。”再后来,李壮源的足迹遍及大陆多地,如今在四川绵阳投资生物科技。他感慨:“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大陆的变化和进步真是不得了。”
台湾《中国时报》资深记者王铭义1990年第一次到大陆,最令他震撼的是那些在地理课上学过的名山大川第一次“活生生”地出现在眼前。这些年,他几乎走遍神州大地,东到黑瞎子岛,西至新疆乌恰边城、西藏的纳木错湖,南抵三亚的天涯海角,北达戈壁滩上的酒泉航天城,见证了大陆翻天覆地、迅猛发展的改革开放历程,也记录了无数台湾同胞在大陆奋斗、拼搏的传奇故事。他说,“改革开放是出故事的年代,我何其幸运能见证与书写。”
先机:搭上改革开放快车
作为台湾知名律师,李永然成功的秘诀之一,是前瞻的眼光和敏锐的嗅觉。1990年9月,为到北京观战亚运会,李永然第一次去大陆。从厦门到北京的行程中,他遇见许多台商。李永然敏锐地意识到:两岸间的法律市场是一块巨大的处女地。他随即牵头组织台商经贸考察团,一个月发一个团,先后带了30多个团到大陆实地了解各地的投资环境、地方与中央的法律法规,并选定上海设置服务点。“当时,浦东还是一片农田,我印象最深刻的标语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
为了促进两岸法律界交流,李永然还与工商界朋友在台湾筹组了“两岸经贸交流权益促进会”,与上海法学会每年举行不同主题的研讨会。让李永然感到最有成就感的,是当年制定《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实施细则》时,他曾以顾问身份参与会谈,并建议在其中加入了有关“台籍仲裁员”的内容。李永然也是中国国际经贸仲裁委员会聘任的第一届台籍仲裁员,之后,他又担任上海、广州等多个仲裁委员会的仲裁员。
凭借女企业家特有的直觉,黄紫玉从做两岸贸易到投资金融、地产、生态旅游,“我总能踩上拍子,当然祖国大陆对我们很照顾,也很信任。”紫玉山庄所在地是1992年北京市政府的对外招商项目,当时还是一片荒地。黄紫玉斥资数亿元,将其打造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社区,紫玉山庄也被誉为北京绿色生态发展的“名片”。
深圳台商协会常务副会长张力平1994年到深圳,“因为当时工作的家具行业老板把工厂搬到了深圳,我也跟着过来了,可以说是被动的,现在回头看,觉得自己很幸运。”张力平是高雄人,自小家境优渥,亲戚朋友对大陆不了解,认为他到深圳工作是“受苦”,母亲更是非常担心,几乎一天一个电话问情况。
在大陆这些年,张力平先给别人打工,后来自己创业,经营着香港与深圳之间的巴士服务。现在,台湾亲友都非常羡慕他,亲朋好友一拨接一拨要求到深圳来看看,顺便寻找商机。谈及这二十几年大陆的变化,张力平十分感慨:“以前大陆企业向我们学习,很多人才是台资企业培养的,现在是我们向大陆企业学习。大陆的政策法令越来越清晰、明确,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越来越高,工作热情高,‘5+2’‘白加黑’是常态。”
“还好有大陆市场”,是台湾知名文创企业法蓝瓷公司总裁陈立恒的感慨。陈立恒1989年就在厦门和深圳设了两个工厂,做代工设计。法蓝瓷公司成立后不久,他又把生产基地转到景德镇。“最初印象其实并不怎么样,景德镇当时烧瓷用的还是焦煤,到处烟囱冒烟。”
改变来得很快。景德镇的焦煤换成了天然气,黑烟囱全部拆除,旧公路换成高速、高铁、机场,大陆居民从口袋瘪瘪到钱包鼓鼓。陈立恒看到了商机和潜力,决心扎根发展,2005年法蓝瓷开始在大陆做内销。3年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陈立恒不可避免受到波及。“我们很快决定,把销售重心从欧美日本转到大陆。现在我们的大陆市场已经超过欧美市场份额,在大陆有超过100家直营实体店,网上商店估计今年底开张。”
期许:两岸携手共谋发展
到大陆发展,深圳台商协会南山联谊会常务副会长林铭聪同样庆幸自己走对了这一步。1991年到大陆,做过皮件、涂料、装修等行业,林铭聪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也见证了大陆的成长。“这些年,我看过太多大陆年轻人从很偏僻的地方买张单程车票到深圳找工作,命运从此改变。那种勇气和魄力,是当下台湾的年轻人要学习的。”两岸同文同种,同根同源,大陆市场广阔、机遇多,林铭聪的女儿7年前大学毕业以后就到上海工作。他真心地希望更多台湾年轻人把眼界放宽、把勇气放大,“不要满足于一点小安逸,到大陆的广阔天地来寻找机会。”
这几年,林铭聪所在的社团都会回台湾向高校学子介绍深圳从小渔村到现代化城市的改革开放奇迹,出钱出力动员、组织学生到大陆参访、实习,找寻机会。“我们来得比较早,抓住了大陆改革开放的机遇,积累了一些经验,希望传授给台湾的年轻人。”林铭聪说,年初大陆出台了“惠台31条”,最近又取消了就业许可证、推出港澳台居民居住证,可享受同等待遇,“条件比我们当年好太多了!”
两岸一家亲,共谋新发展。大陆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将为台湾同胞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在当前两岸关系严峻的形势下,尤其需要加强两岸同胞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两岸关系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台湾“中国青年大陆研究文教基金会”董事长李钟桂1992年首次到大陆,20余年来奔走两岸,不遗余力推动两岸青年交流。她认为,青年是民族的未来,两岸年轻人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唯有两岸青年加强互动、增加理解方能携手前行。“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是李钟桂钟爱的座右铭,她说:拥抱希望,方能拨云见日。
《 人民日报 》( 2018年08月30日 20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