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台湾频道>>新闻专题>>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征文

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征文选登

我所见过的“台湾人”

2019年01月04日15:20 | 来源:人民网-台湾频道
小字号

说起来,偶遇的第一位台湾同胞,是一位年逾古稀的探亲老兵。

那是20年前,我还是一名在县城读书的高中生。尽管身处河北一个欠发达的贫困县,但对于遥远的台湾并不感到陌生。因为90年代,关于台湾的信息越来越多。偶尔听身边的人谈论起台湾,往往是说某某家有一个台湾亲戚,回乡探亲时给老家人带来了好多钱,还有金银首饰之类。总之,如果谁家有一个台湾亲戚,周围人都羡慕。

离我就读的学校不远处,有一家小饭店,很普通,却有一道老家人都挺喜欢的美食——焖饼。将豆芽炒肉丝或者鸡蛋焖上饼丝,热腾腾地出锅后淋几滴香油,就着生蒜瓣大口吃起来,每一口都实打实的香。有时候学校的饭吃腻了,我便会跑去吃一顿焖饼解解馋。

一天,我又跑去解馋。刚坐定,便听到一个操着奇怪乡音的人在大声说话,大意是巨鹿这个小县城太落后了。寻声看去,只见一位老者在那里就着生蒜瓣大口吃着焖饼,边吃边和老板谈论着“国家大事”。他与普通老头儿没什么太大区别,不同的是鞋子衣服都显得整洁、讲究一些。此外,虽然说的是普通话,但基本上还是家乡话的味道。

老板问他:“你觉得老家落后,那还回来干啥?”

他大声说:“我的根儿在这儿,我能不回来吗?”

老板又问:“你在台湾不好吗?”

他吃了两口焖饼,又答:“好,但是李登辉这个混蛋把台湾搞得乱七八糟。”他一遍吃一边摇头,又发了一大通牢骚,一会儿说台湾好,一会儿又说台湾的不如意。一会儿说家乡的好,一会儿又抱怨家乡的落后。

等到他吃完离去,店老板笑呵呵告诉我:“他是一个台湾老兵,当年跟着老蒋跑了,现在老了老了又回来了。”

尽管他“嘴硬”,一幅嫌弃家乡落后的样子,但是谁看不出来他吃家乡饭那解馋的模样?即使他是“衣锦还乡”,谁看不出他内心深处的归宿,不还是落叶归根么?

第二次与台湾同胞打交道,是2005年。那时,我在河北电台做记者。12月份的一天,石家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朋友告诉我,有一件事我可能有兴趣报道一下。原来,在那不久前,有一位老人在石家庄正定县旅游时突发脑溢血,被送到了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但是,当时老人和老伴身上只带了2000元钱,根本不够手术费,而且两位老人来自台湾,一时半会儿也来不及求助于亲戚朋友凑钱。医院没有迟疑,决定立即手术。等到老人转危为安后,他们的子女也赶来了。这时,医院才知道,原来他们的女儿就是曾经红极一时的台湾流行歌手潘美辰。

潘美辰话并不太多,她很真诚地表达自己对于医护人员的感激。倒是她的母亲,就像一位邻家阿姨,很愿意聊天。在病房里,潘美辰的母亲告诉我,她当时特别焦虑,但是医院救死扶伤的态度和医生的精湛医术,很快让她踏实下来。她感慨道:“大陆的同胞真是太亲切了,感觉在这里接触的人都愿意尽最大努力帮助我们,这大概就是血浓于水吧。”聊着聊着,话题自然就多了。她说,自己经常来大陆旅行,每次来都发现有新变化。让她很感慨的是,大陆很多城市比台湾建设的好。我听后有些诧异,因为在那之前,我一直认为台湾肯定在各个方面都比大陆要优越。

2007年,台湾地区是陈水扁主政末期。那时候,陈水扁的“台独”行为将两岸关系搞得很差,而且民进党企图将台湾青年塑造为“天然独”。7月份,我被派去采访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与河北等地举办的一个两岸青年大型交流活动。在那里,我第一次接触来自台湾的青年。我跟着他们来到河北涿鹿中华三祖堂寻根问祖,到鸡鸣驿去参观明代的文物古迹,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了解中国革命早期的军事历史,到狼牙山去参观抗战英雄事迹展。这一路上,他们被那熟悉而又陌生的传统文化所深深吸引着。

两岸的年轻人都一样,朝气蓬勃,爱热闹,爱说笑。青年人之间虽然没有怀旧,却大可以关注当下和未来。比如聊聊喜欢的明星、读过的书、爱吃的东西、职业规划等等。一聊之下,竟然有那么多相似的爱好和烦恼。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位年轻人抱怨说在台湾就业难,挣钱少。有大陆同龄人调侃:“不如来大陆找工作嘛。”大家哈哈大笑起来。十年过去后,我身边的台湾人越来越多,听闻台湾青年在大陆就业扎根的事情也越来越多,多到感觉习以为常。

这两年,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有偶遇台湾同胞的时候。无论在哪里,都不觉得陌生。大家都明白,虽然彼此之间肯定会有观念差异,甚至会有争论,但仍有一个很自然的念头:还是一家人。

(文/夏恩博)

(责编:刘洁妍、杨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