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台湾频道>>新闻专题>>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征文

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征文选登

父子心连,兄妹情牵

2019年01月09日17:21 | 来源:人民网-台湾频道
小字号

1985年隆冬,得知身在原籍河南滑县农村的老父病重,先生陪我从甘肃天水回乡探望。已年逾八旬的老人时而清醒,时而昏迷,还不时呻吟和自言自语。而“凤牛吗?凤牛回来了?”的疑问和呼唤占了很大比例。对这个似是陌生又有记忆的名字既是畏惧又想知,问父亲:“……凤牛是谁?他在哪里?”父亲满面泪水却不言语。守候在侧的堂叔告诉我:“凤牛是你二哥启恩的小名呀,难道你没有一点记忆吗?”叔父讲:“至今40年了,没有一点消息,可能人早就不在啦,你父这一病不起,最近老提起老念叨说还会回来的。他,真是糊涂啦。”

是的,回想起,很久以前父母对我说过,我有一个二哥,大我15岁,细算起来是1946年秋九月去村外庄稼地劳动,出花生时走失,一直没有任何消息。那年我不到4岁,似有影影绰绰的记忆。1965年我随夫去了甘肃,由于离家远,由于时日久,渐渐淡忘,甚至连二哥小名也已忘记。

父亲病日沉重,弥留之际,仍断断续续“凤牛,凤牛回来了……”在思儿、唤儿病痛之中离世。

谁都不相信,谁也不在意,谁都不会想像二哥还活着会回来的。

然而,真的,二哥真的回来了。奇迹,是奇迹,在父亲去世二年后,在1988年麦收时,在县乡干部带领下,在村镇干部陪同下,在新闻记者簇拥下,二哥找到了家门,见到了亲人,回到了阔别四十年的家,轰动的那阵势在当时是少见的。

二哥,大名韩启恩,1928年生人,1946年弃农当兵,1949年随“国军”去了台湾,台海相隔,数十年未通音讯,在台湾成了家,结了婚,育有二女二男四个孩子。

据二哥讲,他被批准回大陆,就匆匆忙忙回乡,一是想父母想亲人,甚至想村中过去的小伙伴,二是从前听说大陆苦,想回来看看是什么模样,看有没有什么变化,三是看能不能给家乡给亲人办点啥,他也算是个老兵,以退休金为生,薪酬不高,以做小生意为辅,生活自给自足,略有剩余。

二哥到家后,得知父母故去,尤其听说父亲两年前去世时对他的思念而痛哭流涕。为父母隆重祭奠,上了坟,奠了祖,给亲戚朋友见了面送了礼,为感谢乡亲,在村中连唱了七天大戏,管烟、管水、管饭,惊动了方圆村庄几十里。

兄得知我这个妹妹远在甘肃,专门委托与他同行的朋友庄先生从河南郑州到甘肃天水看我们一家,看我们居住环境,看我们具体生活,转告给他回台湾后寄来了兄嫂全家福,父子健康照,转来了在美国留学侄女信,一封封书信祝福,一件件事上关心,得知我女儿已成家,通过香港银行汇来500美金的贺礼,那时外汇少,美元是希奇的,得知我长子行车遇事,又是帮助又是过问,这些姑且不讲,只说三件具体小事,也能从中体现兄长热心与诚信,一为王姓乡邻寻父,同乡一友人其父当年也去了台湾,虽有在台湾为官传闻,却无具体音讯,一直想去台湾寻父,当时,大陆与台湾尚未“三通”,该友又未出过远门,兄返台时带上他自郑州经广州到香港,连通港合电话,让他父子交谈相认,沿途为其操劳费神;二是为夫同事寻人,我老伴有一要好同事,甘肃陇南许军先生,其族亲几十年前去了台湾没了音讯,我代为去信告知,兄遂,奔赴川藉同乡会和专门负责退役官兵的辅导委员会探访询问且很快回了信;三是为集邮爱好者牵手。我单位工会干部刘师傅,热爱集邮,每每见到兄自台经香港寄来的贴有英女王头像的邮票很希罕,请我通过兄长帮他联系一邮友,兄本文化不高,又无集邮爱好,但他不仅为他找到了热爱集邮的朋友,还寄来了台湾邮票。

……

这一桩桩一件件些许小事无不让人感激。

十数年后,兄年迈患病,去信不见回信,去电问安,而他在战争中被震耳背,基本上已听不清,手接电话只说:“我叫韩启恩,河南滑县人……”

兄在台湾成家,四个儿女台湾生,台湾长,他遗憾地未能落叶归根。

2015年10月我随团去台湾旅游时,打兄电话无人接听,没有见到兄长,让人十分伤心。

我期盼嫂嫂常来大陆,既便是旅游,我希望侄儿侄女来河南寻根探亲。愿我们常有书信来往,因为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身上流着同样的血,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一家人。而今,改革开放后的祖国大陆民富国强,中原河南也再不见30年前兄长回乡来时的清贫。

(韩莲恩口述 李春魁执笔)

(责编:刘洁妍、常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