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台湾频道>>新闻专题>>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征文

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征文选登

生命的接力

2019年01月14日14:34 | 来源:人民网-台湾频道
小字号

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的时候,我又想起了2005年深秋的一天,凝聚着两岸同胞骨肉亲情的传递,将素不相识的两条生命紧密连在一起血脉交融的动人故事。

故事还是要回到2004年。

南京江宁区一名35岁的下岗工人宋德国,因病在区一家医院查出可能得了白血病,后经市鼓楼医院复查,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当初一听到这个病,腿都软了,全家哭成一团,以为没得治了。”娇小妻子汤小凤诉说了这场生命接力的始末。

“这种配对成功的几率只有十万分之一,实在太难得了。” 鼓楼医院血液科主任欧阳建告诉我们,最好的办法是进行骨髓移植,如果不做这个手术,最多能活4年。

为了挽救35岁的年轻生命,一场爱心求助在全国展开。

宋德国的亲属骨髓不配对,无法移植;到中华骨髓库寻求帮助,依然没有。

就在他们感觉希望几乎破灭的时候,台湾骨髓库传来了消息:一位30岁的台湾女青年与宋德国白细胞抗原(HLA)低分辨相合。女青年获悉配型成功的消息后,她毫不犹豫地表示愿意捐献。

林淑女女士和吴佩霓女士,她们既是在南京创业的台商、南京台协会会员,又是台湾慈济会的志工,担负着此次护送骨髓的重任。

2005年11月10日20时左右,东方航空公司一架编号为MU768的航班从香港飞抵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机舱门刚一打开,两名统一着装的台湾骨髓库志工林、吴两位女士拎起装有刚在台湾采集骨髓的小提箱,急匆匆地往出口处奔去……

途中,林、吴两位女士向我们叙述了当天“12小时”的行程。

7时,在台湾花莲市慈济医院,捐献者开始接受穿刺抽骨髓,两小时后1360毫升骨髓抽取成功;

9时40分接到骨髓后,从花莲到桃园,桃园到松山,松山到桃园,香港到南京,转了四趟飞机,花费了12个多小时。

“小提箱从不离手,吃饭的时候都是轮流吃,而且每隔1个小时要摇晃10-20秒,防止血液凝结。因为我们感到责任特别重大,一条生命握在我们手上。”“骨髓是用来救人的,不能有任何闪失;而且这是我们第一次承担这样重大的任务。一路上,我们很紧张,现在到了南京,任务终于要完成了,我们感觉到轻松了一点。”林、吴两位女士,轮流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

看似很简单的这只小提箱,但是一个生命的希望就寄托在上面。肩负着拯救生命的重托,她们一路而来的压力也可想而知。

21时,带着海峡对岸深情的骨髓送到了鼓楼医院血液科。

在10多平米的血液科医生办公室,悬挂了“两岸同胞一家亲:台湾花莲市——江苏南京市骨髓捐赠仪式”横幅,简短的骨髓交接仪式上,亲眼看着台湾同胞的骨髓从骨髓箱中取出,宋德国的家人早已泣不成声,鼓楼医院血液科主任欧阳建紧紧握住两位志工的手,接过了骨髓,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南京台商、台湾慈济基金会代表谢惟绍,面对参加捐赠仪式的各方代表和自发赶来的病房的病友,说话时显得有些激动:此次跨海快递骨髓是台湾慈济骨髓库全球第976例,在大陆是第368例。目前慈济骨髓库是亚洲第一大骨髓库,已募集到全球27万个骨髓资料。

宋德国的妻子汤小凤紧紧握住林淑女女士的手,说话有些哽咽,拿出早已准备好的一份感谢信和雨花石纪念品,请她转交给捐献骨髓的救命恩人。

宋德国的岳母张秀兰老人面对白底蓝盖的保温箱,面对用绿布层层包裹的鲜红骨髓液,面对一路风尘仆仆而来的台湾同胞,老人家早已经泣不成声。她动情地走了上前来,一下抱住了林女士,久久不能松开。“一定要收下啊,谢谢,谢谢,我要送给恩人,我们都血脉相连啊”。

在无菌隔离舱内,患者宋德国向我们举起了“V”字手势。

一包骨髓将海峡两岸素不相识的两个生命紧密相连。宋德国因此成为南京接受台湾同胞捐髓第一人。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融化了两岸人民往来的坚冰。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亲情,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动人的乐章,我握着你的手,你连着我的心,彼此不分离……

(文/ 栾铁虹)

(责编:刘洁妍、杨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