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大陆 台青也是主人翁
第十七届海峡青年论坛近日在福建厦门和福州举办。来自海峡两岸的知名学者、社团负责人及港澳各界青年代表等500多人共话交流。
本届海峡青年论坛以“汇聚青春力量,筑梦共同家园”为主题开展“1+4”活动,即1个主旨论坛和第十一届两岸青年社团负责人圆桌会议、第三届两岸青年公益说、第二届两岸青年人才论坛、2019两岸青年科技创新论坛4个子论坛。
论坛上,闽台两地20对青年组织举行了缔结友好社团仪式,福建省对15位获得“创业之星”奖项的台湾青年等进行了表彰。
世界很大 值得看看
本届海峡青年论坛的主旨论坛围绕主题,邀请4位在大陆工作、创业的台湾青年代表到场分享各自的人生故事。福建作为台青“登陆”的第一家园,在人缘、地缘、血缘上都与台湾有着密切的关联,各级政府也为台青生活就业创造了良好条件,许多台青因此选择把福建作为“登陆”第一站。海峡青年论坛的4位台青代表中,就有两位在福建生活就业。
台青代表的分享从“登陆篇”开始。“90后”平潭台籍幼教老师、第十六届福建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陈亚妏,从自己在台湾接到的一通电话讲起,回顾了自己来到平潭,推动闽台幼教融合发展的“奇幻旅程”。陈亚妏说,“世界很大,值得打开眼界,突破自身的局限认知。”
在陈亚妏看来,台青“登陆”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要考虑如何扎根、发展和融合。“我想对两岸的青年朋友说,年轻人有责任推动整个社会往前走。要相信自己,要成为那个具有使命感的人。”
侯彦志的故事则代表了台青在福建寻梦、筑梦、圆梦的另一种可能。在厦门创业8年,侯彦志虽是台商二代,却从摆地摊开始做起,最终在厦门曾厝垵创办4928涂鸦馆,找到了自己要做一辈子的事。他认为,台青如果选择来大陆发展,千万不要带着台湾的思维来创业。
“因为这些年,大陆的变化以及很多产业的创新,已经超越了台湾。‘登陆’后先从适应当地生活开始,再进入当地的职场,去适应当地的饮食、文化、气候,然后再去判断,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创业,项目适不适合落地。”在侯彦志看来,只有当台青适应了大陆的节奏,才能有正确的判断,进而具备足够竞争力。
心扎根 人才能扎根
从“登陆”到发展,从扎根到融合,台湾青年在大陆的人生历程,就像一首逐步递进的“进行曲”。从东南沿海到西部地区,从就业到创业,从单身到结婚生子,重庆台青钟秉杰扎根大陆的故事,感染了论坛现场许多听众。在钟秉杰看来,台青想要在大陆扎根的时候,首先问问自己的心:要把根扎在哪里?根要怎么扎下去?他始终认为,台青的事业要在大陆扎根,首先心要扎根。心先扎了根,人才能在这里扎根,根也才能扎得深。
上海麦可将文创园区负责人连泰瑞是4位台青代表中资历最深的一位,1993年就来到大陆的他,对于台青如何融入大陆感想特别深。连泰瑞建议台湾青年,一定要多花一点时间去了解当地政策。“很多来大陆多年的台青,一直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努力钻研,但却没有花时间去了解当地的各种政策,特别是创业补贴。这代表你并没有真正融入当地的市场。”连泰瑞说,创业补贴的金额多少对台青来讲,或许并不是最重要的,但因此得到当地政府的肯定和支持,对企业品牌会有巨大的提升。“唯有融入当地,搭上政策顺风车,台青才能顺水行舟,事半功倍。”
不是客人 而是主人
在主旨论坛上,来自两岸和港澳的嘉宾结合4位台青的主题演讲,与他们进行了生动有趣的互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刘国深建议“登陆”台青放开格局,不要仅仅着眼于大陆的惠台利好,“这样注定走不远。”在刘国深看来,两岸一家亲,同为中华儿女,台青应该有与大陆同龄人站上同一起跑线的勇气和觉悟。“既然来了,就不要把自己当客人,台青与大陆青年一样,同样是未来的主人翁。”
台湾知名评论员邱毅则提醒台青要“时刻准备着”。邱毅认为,台青“登陆”可以分为心动前、心动后行动前和行动后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都应该有充分准备。“大陆的市场优势和文化优势,是台湾青年‘登陆’前无法想象到的。要感知到这种优势,不仅要用眼睛看,更需要打开心胸。”
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务首席联络官洪为民和全国人大代表、澳门特区立法会议员施家伦也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勉励两岸及港澳年轻人勇担历史使命,抓住大湾区发展机遇,筑梦踏实、共创未来。
本次论坛由全国青联、台湾中华青年交流协会、台湾创新创业总会共同主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