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气候 台湾农业如何接招(说台湾)
台湾每年都有台风来袭,带来狂风暴雨,图为台风天出行的台湾民众。 |
这个夏天,台湾又泡在水里。进入8月中旬,暴雨接连不断,对于靠天吃饭的农民来说是个灾年。水稻、木瓜、龙眼、香蕉、蔬菜都遭水害。去年暖冬干旱,今夏暴雨狂灌,极端气候对台湾农业的伤害逐年升高。台湾农业主管部门公布的数字显示,近3年用于农损的补助款是前10年的3倍多。
又惨又贵
今年入夏以来,台湾中南部纷纷告急,各种瓜田、果园、菜地都“泡汤”,农民看着辛苦劳作的成果泡在水里、烂在地里喊惨不迭,市场上果菜价格飙升,台湾过了一个最贵的中元节。
中元节对台湾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日子,龙眼是祭拜中不可少的水果,当地习俗认为龙眼核是眼睛,让受祭者看到人间亲情,龙眼壳是篓子,让受祭拜的亲友“吃不了兜着走”。苗栗西湖乡是龙眼主产区,受春天干旱影响,龙眼本来就开花少果量低,收成期又逢暴雨,今年产量不及往年1/10,市场价格连番涨,一串3斤的龙眼可卖到三四千元(新台币,下同)。可叹果贵农不乐,还是一个惨字,因为没有多少果可卖。除龙眼外,祭拜水果像香蕉、凤梨、木瓜、芭乐、芒果、甜瓜等也都涨价,均处于高价位。
中元节贵也就贵一次,可老百姓每天少不了的蔬菜也都涨价,高丽菜、青葱、竹笋、韭菜、芹菜、地瓜叶一起涨,地瓜叶一公斤要70多元。台湾农业部门统计,暴雨造成的农损已达1691万元,其中高雄市最惨,损失1101万元、云林县损失356万元、屏东县损失72万元、台南市损失71万元。受灾农田707公顷,受损作物主要是木瓜,其次为花生、香蕉、白菜及西瓜等。
农险初试
台湾农业虽然曾是经济起飞的担当,但近年来受极端气候的打击越来越惨重,台风、暴雨、干旱、暖冬、寒害几乎轮番来袭,农损动辄数百亿元。2009年的莫拉克台风,台湾农业损失高达200亿元;2016年几天的寒流灾害,农损超过42亿元;台湾10年来自然灾害造成的农损平均每年达110亿元。每逢极端天气,台湾媒体就以“哀鸿遍野”形容农村。
为稳定农业生产,上世纪九十年代,台湾制定“农业天然灾害救助办法”,如果作物在天灾中损失超过20%,农民可以向当地农业部门填表申请,经勘查后,依法领到补助款,用于弥补损失和补种抢种,继续生产。今年,台农业部门已经开始办理高雄木瓜农损的补助,表示会依据灾情随时开放其他地区和其他作物的补助申请。
本来用于救急的天灾补助,随着极端天气的频发而变为日常,台湾农业管理部门每年都要花费大量人力财力用于处理申请、勘验灾情、核发补助等工作,而且补助跑不赢农损,农民照样叫苦连天。于是,从2016年起,台湾当局推行农业保险制度,除农业部门金融局联合地方农会合办外,也政策鼓励商业保险公司设立农险,现在台湾大的保险公司设立的险种已涵盖主要农作物,水稻、木瓜、莲雾、释迦、凤梨、芒果、水产养殖、农禽养殖等。但农险贵,虽然农业主管部门出一半保费,农民上农险的意愿还是不高,虽然已推行3年,买农险的农民只有6%左右,离台湾当局2020年农险覆盖20%的目标差得还远。
科技发力
应对极端天气的农损,除了补助和农险,台湾农业部门还提出了科技和管理两个对策。科技包括培育抗灾新种、改变生产环境和方式。台湾农业科研能力世界领先,很有实力,比如今年彰化县一个菜园经受了暴雨考验,生长期的苦瓜、乳黄瓜在泡水后继续生长。据菜园主人介绍,他用了台中埔里农改场陈俊位博士的新栽培技术,在栽种时先铺了一层陈博士研制的木霉菌加硅藻肥料,这种肥料以种过菇类的木屑包加工成木霉菌,铺在地里,可强根固本渗水,富含的磷肥使瓜果在雨中的烂果、落果减少七八成。
此外,台湾研究部门研制的农业生产车间也进入试点阶段,台湾工研院在创新园区已建立起适合亚热带作物的温室技术体系,综合智能、节能、光源、微生物环境、病虫害检测等技术,可针对不同农作室建立车间生产模式,使农业摆脱看天吃饭的宿命。
现在工研院已经开始推广的是草莓车间,在科技调控操作下,单位面积内草莓的产量可提升3倍,建立车间的投入可在5年内收回。生产车间还可以生产各种水培蔬菜,并根据作物的特点,调节光照、风力、营养,为农户打造不同菜果的生产车间。
当然,农业生产车间还在研发试点阶段,发展到产业化还需要时日,只有降低制造成本、提高作物产量、并易学好操作才会被农民接受。
倒是台湾农业部门提出的加强生产管理可立见成效,他们提出综合气象、市场、新品种等数据,多给农民提供生产指导信息,根据气候条件,少种当季易受灾的品种,引种抗灾新种,并平衡作物品种,避免丰产伤农。这些虽然人力所及,但需要有科技人才,更需要投入精力,是说说而已还是真能做到就天晓得了。
总之,极端气候来了,农民更苦了,所有的招都得使出来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