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1的记忆与反思(说台湾)
南投县国姓乡的一座民居在地震中成为“斜屋”。 |
1999年9月21日,台湾南投集集镇发生里氏7.6级地震,因为震源深度只有8公里,而且余震众多,台湾从北到南都有灾情,2400多人死亡,逾万人受伤,11万户房屋倒塌。今年是9·21地震20周年,《联合报》发起给9·21写一封信活动,民间团体举办演讲会、座谈会……事过20年,台湾民众对9·21的集体记忆并未磨灭。
防震关键词:建筑
9·21不仅是一场地震与救灾,对台湾来说是诸多改变的起点。首先是建筑大幅提升抗震标准,行政部门修订《建筑耐震设计规范》,提升结构抗震能力系数。建筑界开始应用减震、隔震技术,在原有抗震结构上加装阻尼装置强化抗震,又在抗震的基础上采用铅芯橡胶支座隔震,力保建筑整体在摇晃中不散。9·21地震后,台湾的公共建筑和住宅广泛采用了抗震、隔震或抗震加隔震的新技术。特别是学校的重建,震前有的学校只按照使用40年的标准建造,一些乡村学校只满足于遮风避雨,或者墙连墙建一长排,或者加盖二层,地震一来如骨牌、积木般倒塌。重建的学校都按照所在地区的防灾避难中心标准建造,防震系数大幅提升。
求生关键词:观念
9·21催生了台湾的《灾害防救法》,这一天也被定为台湾的“防灾日”。每逢9·21,台湾的学校都会举行地震演习,教孩子逃生自救本领。
不少9·21的地震遗址都被台湾保留下来作为防灾教育基地。记者到南投县国姓乡采访时,地震废墟基本都保留下来,站在地震爆发点九份二山上,当地村民指着我们对面的山说:“对面的山是从这里‘走’过去的。”望着黑色石头上死难者的名字,每个名字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却在地震的瞬间堕入永久的黑暗。没有比这样的现场教育更震撼的了。
台湾的志工(志愿者)和助人精神在9·21中凝聚起来,从此形成惯例,每逢灾难,“前有志工,后有阿兵”。2001年,台湾颁布实施《志愿服务法》,台湾志工队伍建设有规可循,壮大起来。
安全关键词:环保
9·21地震中发生的“走山”灭村、滑坡夺命,让台湾社会聚焦环境安全问题。灾后担任重建委员会执行长的黄荣村近日接受台媒采访时表示,9·21的意义不仅在救灾与重建的经验,它对台湾产生深远影响的是开始思考环境和建设如何取得平衡,大家认识到推动任何决策,背后一定要有充足的科学佐证,做好详细的评估和比较分析工作,建设往往不能求快。他举例说,当时重建小学校,有专家提出未来台湾“少子化”问题,不需要所有学校重建,结果没听专家的,现在有些学校因学生太少荒废了,浪费了钱。
9·21的反思让台湾出现了一部纪录片《看见台湾》,导演齐柏林就是在震后执行航拍任务时,因山河破碎而痛心,决定以航拍的方式让地上的人们看到台湾的生态危机。这部电影记录了人无限度地在高山上开垦茶园菜园、在河边堆垃圾、过度抽取地下水、污染海岸线等画面,让台湾社会真切感受环境危机。
导演齐柏林在航拍《看见台湾2》时殉职蓝天,他的工作伙伴在今年9·21前夕的座谈会上发问:环境恶化让我们在经受天灾后又饱受次生灾害之痛,经历了这么多的牺牲与财产损失,我们真的反省了吗?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