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台湾频道

诗书酬答,两岸作家的文学之约

本报记者 张 盼 文/图
2023年09月02日05:19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位于绍兴鲁迅故里的三味书屋。

  两岸作家参观浙江文学馆。

  台湾作家在兰亭即兴题写诗句。

  大陆知名作家王旭烽第一次前往台湾是在多年以前。她回忆道,“桃园机场是这样近,从上海起飞的航班,一会儿工夫就到了。我们参观了台北101大楼,去南投县喝了绿茶,和台湾本地作家有着非常自如的交流。宝岛作家雅致的风范,仿佛从线装书里扑面而来。”

  在2023年两岸文学交流会上,王旭烽特意带来她最新出版的长篇系列小说“茶人四部曲”,作为“对台湾作家代表团的致敬”。本次活动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浙江省作家协会、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是近年来中国作协组织的两岸文学交流活动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台湾作家24人、大陆作家22人参与其中,在浙闽两地诗书酬答、采风交流、夜谈放歌,共赴文学之约。

  

  “两岸文学构成很好的映照”

  “看到来自宝岛的文学同行,我感觉非常亲切,这大概因为台湾文学在我们阅读体验中早已成为很熟悉的存在。从余光中、白先勇、席慕蓉,到蒋勋、张大春、杨渡……从台湾作家的文字里,我们读到了细腻的古典韵味。”浙江传媒学院教授鲁引弓说。

  1954年,台湾诗人洛夫、张默、痖弦共同发起成立创世纪诗社,并创办《创世纪》诗刊,有力推动了台湾现代主义诗歌运动。“从创立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推动两岸文学交流。”台湾《创世纪》诗刊执行主编姚时晴说,借由诗歌节、创作研讨会等交流活动,两岸诗人可以深化友谊并激发创造力。

  “我和姚主编估算了一下,在《创世纪》诗刊发表过诗歌的大陆诗人,大概已有数百人。以台湾的创世纪诗社、现代诗社、蓝星诗社三大阵地为代表,两岸诗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一度非常频繁而密切。”大陆诗人沈苇说。

  “《联合文学》杂志1984年创刊,1987年联合文学出版社成立,同年得到大陆作家沈从文授权,在杂志上做他的专题,并出版其著作。”台湾联合文学出版社总编辑周昭翡介绍,此后出版社也与莫言、余华、苏童等大陆知名作家有过交流合作。“很多人对台湾作家的认识还停留在余光中、白先勇、张大春这个阶段,事实上我们出版了非常多台湾年轻一代作家的作品。我们希望通过交流认识更多大陆的作家,也让大陆的好朋友们多认识我们台湾的新生代作家。”

  台湾联合文学出版社总经理李文吉曾负责众多畅销书的策划执行,在他看来,“两岸文学构成了很好的映照。”不管是小说、散文、诗歌,为什么这些书籍由繁体字转成简体字在大陆出版,一样获得很好的销量?他说,“就是因为两岸同文化、同文字,连生活方式都一样,因此对于文学的理解也是相似的。”

  “每一次交流都不可复制”

  “这次来的台湾作家,不少是熟悉的朋友,还有些虽未谋面,但早就读过作品,可以说是神交已久。”曾任《台港文学选刊》主编的杨际岚说,我们有着“编者、作者、读者”的多重身份,能够互相倾听和阅读,这是很美好的事情。“每一次交流都不可复制,我们很珍惜这些遇见。”

  曲水流觞,兰亭赋诗。在浙江绍兴市郊的兰渚山麓,两岸作家临水而坐,擎一盏绍兴黄酒,即兴联句作诗。台湾作家罗智成说,在他心目中,中国文化史上最优美的两个典故,一则是宋明理学的“鹅湖之会”(南宋时朱熹“理学”与陆九渊“心学”的哲学论辩),再则是魏晋风流的“兰亭雅集”。

  “特别是兰亭修禊之会,更有散文名篇及书法经典来作见证,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故事。每次看到这幅作品,都让人心向往之。”罗智成说,他此前创作《舞墨》一诗,专门谈论中国书法。墨华亭下,罗智成挥毫书写“弦歌不辍”四字,留赠当地文友。“这是孔子传承中华文明的理想,也是我向往的境界。”

  “在我开始对小说产生兴趣时,恰好读到了鲁迅的作品,对我影响很深。”在参观绍兴鲁迅故居、鲁迅纪念馆时,台湾《联合报》副刊组主任宇文正感慨,这引发了她“少女时期阅读的记忆”。数年前,她为台湾出版的《鲁迅文学奖作品选·散文卷》作序,其中写道:“在近年台湾散文里,我们往往读到的是人,人的生活,人的情感,人的欲望。我读这系列大陆作家的散文,读到的是土地、历史、时代与民族文化。”

  “这是一卷从大地山水里长出的文字!”宇文正与两岸作家分享感悟,也惊喜于书中写福建闽侯人林觉民的散文透露的“原乡线索与震撼”。“我的祖籍是林森县(隶属福建福州),上网一查才发现闽侯就是林森,林觉民是我同乡。他住过的旧宅,后来又成了冰心的故居。”

  “一片冰心凝长乐,八方热血掀巨涛。”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院长廖咸浩在位于福州长乐的冰心文学馆题写诗句。“冰心的作品我们在课本上读过,她的小诗影响深远。我在台湾高校教书,本科一年级的文学课程就会介绍冰心的作品。我这次和作协的朋友说,阅读冰心,也可以成为两岸很好的连接点。”台北教育大学副教授杨宗翰说。

  “用文学之笔书写所见所闻”

  行程伊始,白日座谈之后,不少台湾作家谈兴犹浓。他们相约西子湖畔、明月楼头,有人唱起“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此后两岸作家且行且歌,从台湾民歌唱到港台流行金曲,从电视剧《红楼梦》插曲唱到《南屏晚钟》,发现彼此的文化记忆果然交集很多。

  “西湖边上有个叫‘纯真年代’的书吧,我这次一到杭州,就跟台湾作家朋友说,一定要过来看看。正好《江南》杂志主编钟求是也这么提议,算是不谋而合了。”台湾诗人颜艾琳说,两岸作家在夜间相约前往西湖边宝石山腰,在这家有着“西湖文化客厅”美誉的书吧,围桌闲坐,共话两岸文学情缘。

  “纯真年代”书吧主人朱锦绣是浙江温州人,烧得一手好菜。听闻书吧的沙龙故事后,台湾《文讯》杂志社长兼总编辑、纪州庵文学森林馆长封德屏说,纪州庵陆续推出了多道“作家私房菜”,将来或许有机会邀请朱锦绣来台一展厨艺,把故事“端上桌”。“我选东坡肉吧,好多作家朋友都说,我做的比餐厅的好吃。”朱锦绣笑道。

  参观良渚博物院后,颜艾琳对良渚陶器上的刻画符号着迷不已。“这些符号画的是什么,又代表着什么意思呢?我抄画在随身携带的速记本上,一路上反复拆解,就像猜谜一样。”她打算创作《陶说》一诗,速记本上已可见诗作的雏形。烟雨空灵的江山廿八都古镇、“白天扛锄头、晚上拿笔头”的余东农民画村、衢州孔氏南宗家庙、朱熹讲学著述所在的武夷书院和考亭书院,也让两岸作家赞叹连连。

  “就在几天前,我还在阅读诸位台湾作家的佳作,用文字构建对宝岛台湾的想象。没想到几天后,我们成了这么好的朋友,也一起探索了这么多的可能性。”中国作协港澳台办副主任蒋好书说,希望台湾作家朋友能用文学之笔书写此次所见所闻,让岛内更多同胞了解真实美好的大陆,也期待未来两岸文学交流更加密切。

(责编:卫嘉、白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