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台湾频道

步月楼昭烈 火烧庄铸魂——台湾义军浴血抗日谱写山河壮歌

2025年08月22日08:25 | 来源:新华网222
小字号

  新华社台北8月21日电 题:步月楼昭烈 火烧庄铸魂——台湾义军浴血抗日谱写山河壮歌

  新华社记者李建华、李悦

  6月5日拍摄的位于屏东县佳冬乡萧家古厝旁的门楼“步月楼”。新华社记者 李建华 摄

  6月5日拍摄的位于屏东县佳冬乡萧家古厝旁的门楼“步月楼”。新华社记者 李建华 摄

  在台湾南部屏东县佳冬乡萧家古厝旁,有一座不起眼的低矮建筑,门楼牌匾上书“步月楼”。这里就是1895年“乙未战争”期间当地客家义勇浴血抗日的战场。

  走进萧家古厝,踏入百年前的历史现场,台湾同胞可歌可泣的抗日画卷徐徐展开。

  “勇丁义烈守城墙,英魂血溅步月楼”

  屏东萧家祖籍广东梅县,1786年来台,经商有成,渐成佳冬地区一大家族。萧家古厝是一座五堂宅院,采用双“回”字形围拢式格局,是台湾颇具规模且保留完整的客家建筑。

  站在步月楼门前,萧家后人、台湾抗日志士亲属协进会荣誉理事长萧开平向记者介绍,一百多年前,这里是佳冬乡的“城门”,脚下是“护城河”。高祖父萧光明就是在此领导乡勇与日军殊死搏斗,“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如今,在步月楼牌匾左方墙上,仍能看到当时激战留下的弹痕。

  甲午战败后,清朝政府于1895年4月签订《马关条约》,被迫将台湾及澎湖列岛割让日本。当年5月底,日军从台湾东北部的盐寮沙滩登陆,进占台湾。宝岛各地民众奋勇抵抗入侵者,这场持续近半年的战斗史称“乙未战争”。

  在台湾南部,高雄、屏东一带多个客家聚落组织义军,誓死捍卫家园。当年10月11日,日军第二师团18000人于屏东枋寮登陆,兵发三路进攻。面对强敌,作为高屏客家领袖之一的萧光明义无反顾,领导乡民义勇,拼死抵抗。

  6月5日,萧家后人、台湾抗日志士亲属协进会荣誉理事长萧开平在屏东县佳冬乡的萧家古厝接受记者采访。新华社记者 李建华 摄

  6月5日,萧家后人、台湾抗日志士亲属协进会荣誉理事长萧开平在屏东县佳冬乡的萧家古厝接受记者采访。新华社记者 李建华 摄

  萧开平介绍,义军先把海水引到田里阻拦日军,并派尖兵隐藏在丛林里伏击,后因敌人太多退守到东栅门的步月楼。义军在墙下的河沟灌满泥浆,日军跳进去动弹不得,义军就从墙上往下倒热水、丢石头。之后日军增兵强攻,冲进村内放火焚烧,义军被迫弃守,佳冬在激战14小时后沦陷。

  萧家古厝内挂有一幅书法作品,纪念这场战斗:“勇丁义烈守城墙,英魂血溅步月楼。硝烟满布弹痕垒,丸山小队满田殇。”

  萧开平说,双方武器装备相差悬殊,义军是土枪对洋炮,不少人拿的甚至是木棍绑菜刀,但都毫无惧色。这场战役中,日军战死15人、受伤57人,台湾义军伤亡百余人。萧光明次子萧升祥战死,三子萧月祥身受重伤,不久后去世。

  “煌煌民族史,照耀火烧庄”

  “步月楼之役”后,萧光明率众一路退守至30多公里外的长治乡长兴村,在另一位客家领袖邱凤扬指挥下与日军进行最后决战。战斗于当年11月打响,战况之惨烈让长兴村的别名“火烧庄”饱含悲壮。

  邱家先祖邱永镐清康熙年间来台,到邱凤扬已是第六代。史料记载,邱凤扬身材魁梧,胆略过人,平素威望甚高。日军来犯时,他已66岁,被村民一致推举为领导抵抗的总指挥。

  6月5日在屏东县长治乡长兴村拍摄的抗日纪念公园。新华社记者 李建华 摄

  6月5日在屏东县长治乡长兴村拍摄的抗日纪念公园。新华社记者 李建华 摄

  记者在长兴村探访时看到,昔日战场已成为抗日纪念公园,广场上设纪念碑、凉亭与烈士祠。纪念碑以白色为底,用黑色字体镌刻着书法家于右任所题的颂诗:“气与河山壮,名争日月光。煌煌民族史,照耀火烧庄。”旁边另有一黑色“火烧庄古战场纪念碑”,碑文记载“1895年全台抗日最后一战”。

  邱凤扬玄孙邱麒璋介绍,危难之际,村民同声高呼抵抗到底,连老少妇孺都争先参加义军。他们组队在四周竹林与壕沟防守抵抗,仅3000人竟令日军万人攻势停滞。日军屡次派特使和谈,都被邱凤扬断然拒绝,于是炮轰村庄,火烧民房。激战数日后,义军死伤惨重,村庄经炮火洗劫后几乎夷为平地,变为焦土。

  史料记载:“火海沸腾血肉如风雨,硝烟朦胧天日俱昏。”义军战死约250人,包括邱凤扬三子邱元添,年仅19岁,长子邱元奎身负重伤。1968年,屏东县万峦中学兴建时挖出多具遗骸,经查为当年牺牲先烈,后移至烈士祠纪念。

  广场一侧的烈士祠为牌楼加小祠堂建筑,内部两边门联写着“义勇卫家邦,节烈做完人”,正中碑石刻有“六堆义勇军全民参战牺牲烈士碑”。烈士祠设有香座供后人祭拜,每年农历七月长治乡公所统一举办普渡仪式纪念先烈。

  台湾史研究会理事长戚嘉林表示,“乙未战争”是台湾同胞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掀起的爱国主义战争,部分湖南、安徽、广东籍官兵坚守宝岛,与台湾民众组成的义军并肩抗击日军,虽然实力悬殊,但凭一腔热血坚持抵抗,战斗异常惨烈,共牺牲近万人。

  台湾同胞浴血战斗,让日本侵略者付出惨重代价。日军前后出动7万装备先进的部队和常备舰队的大部分舰只,包括北白川宫能久亲王在内的4800名官兵死亡,2.7万人负伤。

  “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

  萧开平的父亲萧道应1916年出生,此时台湾已被日本殖民统治20年。他自幼从长辈口中得知家族抗日的悲壮往事,内心种下强烈的中华民族意识。

  1940年春,萧道应带着妻子黄素贞等五人,辗转前往祖国大陆投身抗战。学医出身的他加入了丘念台领导的“东区服务队”,在抗日前线从事医疗救护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有至少5万台湾同胞秉持“欲救台湾,先救祖国”之信念,前赴后继奔赴大陆参加抗战。“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萧开平引用台湾作家钟理和著作《原乡人》中的名句说,父母认为祖国正处存亡之间,应当去大陆参加抗战。

  萧开平继承父亲衣钵成为知名法医,他更传承祖辈爱国情怀,参与发起成立台湾抗日志士亲属协进会,会员包括30多个抗日家族后人,长期不懈以实际行动宣扬先辈抗日精神,让台湾年轻一代勿忘历史。

  近年来,民进党当局不断操弄“去中国化”,鼓吹“台独史观”,刻意掩盖台湾同胞抗日历史,美化日本殖民统治。萧开平痛心疾首地说:“当局推行的‘台独’课纲正在荼毒年轻人,导致下一代在认同上出现很大问题。”

  6月5日拍摄的屏东县长治乡长兴村抗日纪念公园里的烈士祠。新华社记者 李建华 摄

  6月5日拍摄的屏东县长治乡长兴村抗日纪念公园里的烈士祠。新华社记者 李建华 摄

  岂容青史成灰。如今,台湾抗日志士亲属协进会等岛内团体每年都组织图文展、追思会、座谈会等活动,讲述台湾同胞英勇抗日事迹,还原历史真相。邱麒璋说,每年11月,长治乡会举办忠义文化祭,在烈士祠前办追思祭典,让后代了解先贤保卫家园的历史。

  时光荏苒,“火烧庄”昔日战场早已不复当年的肃杀之气,成为周边村民的休憩场所,偶有研学团、旅游团前来参访。邱麒璋说,自己常和孩子到这里散步,边走边聊祖辈抗日事迹。先烈的故事和精神,会通过各种方式不断传下去。

(责编:刘洁妍、刘叶婷)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