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台湾频道

台湾青年大陆创业故事——京城巷子里的台湾味儿

邱海棠
2015年06月18日08:2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小安与小立夫妇在新店前合影。

  “巷子口”里的台湾卤肉饭

  提要:目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台湾青年提供了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广阔舞台,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成功注入新动力、拓展新空间。朝着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稳步迈进的大陆,正成为台湾和港澳青年“创客”们茁壮成长的沃土。新华网台湾频道近日推出“台港澳青年创客大陆成长系列报道”,通过一个个小人物、一幅幅小画面……记录这充满激情、孕育希望的“创世纪”。、

  

  台湾夫妻北京开店

  去过台湾的人,不少曾有过把夜市搬回家的冲动。那些冒着芝士的鸡排、油光闪闪的大肠包小肠、金黄透亮的花枝丸,香气四溢的炖排骨,令人直恨自己胃太小,真正能打包带回的伴手礼反而成了一种将就。

  幸而,随着越来越多台湾人来到大陆安居创业,这种“去了才能吃”的遗憾逐渐得到了释怀。5月17日,小安和小立负责打理的“巷子口”台式复合餐饮第三家分店在北京开业。这对定居北京十多年的台湾夫妻,正把家乡的爽口和甘甜,原汁原味地搬到这个距离宝岛1700公里的城市。

  小安和小立的“北京故事”,可以说是伴着两岸民间交流的脚步而开始的。小立是清华大学的首批台生,小安则是早期驻点北京的台湾记者。他们在这个异乡城市相识相恋,而这里飞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商机,让他们决心留下来当一对“创客夫妻”。

  谈及创业的初衷,还要从那一口难忘的“台湾味”说起。2008年以前的北京,不论台湾人还是台湾菜,都属少见。小立的乡愁,几乎可以简单归结为一个字“馋”:“那时候听说哪里有台菜,甚至是类似的福建菜、闽南菜,我们都会特别跑去吃,就是想吃一口家乡味”。

  2007年结婚之后,小安和小立在北京王府井开设了台菜餐厅“小城故事”。因为对台湾本土调料与特色原料的坚持,熟悉台湾菜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对味”的感觉,这家餐厅很快成为了许多台湾人在北京的聚集地。然而,当时王府井周边的客流对于“台菜”依然有些陌生,两人的初次创业,在后续拓展上遇到了瓶颈。 2012年,小女儿降生之后,这对“家里店里两头忙”的夫妻暂停了“小城故事”的营业。

  近年来,随着两岸民间大交流时代的来临,赴台旅游的大陆人逐年递增,“台湾小吃”收获了越来越多的“粉丝”。同时,大陆日益成熟的创业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台湾年轻人登陆发展。小安和小立的第二次创业,就在这样的新机遇下开始了。

  “巷子口”的卤肉饭便当

  2013年年末,台式复合餐饮“巷子口”顺利开张。同在北京的台湾朋友为他们带来了投资与帮助,几位来自台湾的年轻人也加入了团队。不再单打独斗的小安夫妇,在一年半内就将餐厅扩张到3家分店,“巷子口”的台湾味开始在京城飘香。

  扩张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餐厅在经营、选址、定位等方面的创新。为了保持各分店的美味不走样,“巷子口”在大兴设立了一个面积约8亩地的中央厨房,所有餐点由一个大厨调味,统一配送后由分店烹制完成。这样一来,各家连锁店的厨房都能送出同一个口味的卤肉饭、盐酥鸡和甜不辣。3家店铺都选在居民楼或写字楼周围,以更为亲民的便当和小吃,吸引居民或上班族。

  除了口味,小安夫妇也希望将台湾餐饮业热情周到的服务优势,原汁原味地复制到每一家分店。

  甚至,顾客在店里吃不够还能回家自己做——餐厅中设置了“台湾超市”,不同于一些进口超市中贩卖的旅游食品,货架上的酱油膏、沙茶酱,冰柜里的贡丸和蛋饼皮,都是台湾妈妈必备的调料与食材。

  创业自然也会有苦辣酸甜。比如“用工难”问题,目前在北京从事服务行业的大多不是本地人。小安夫妇曾遇过不少员工因各种原因请假返乡,包括帮家里收割庄稼,或者“年纪轻轻的女孩子就说要回家相亲。”小安说,这种情况常让她十分惊讶。此外,如何培养长期员工,形成稳定团队,使员工们认同并落实台湾的服务理念,也是台湾创客们需要面对的问题。

(责编:刘洁妍、常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