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视陆配 伤害台湾(观沧海)
几天前,台湾几个民间团体再次走上街头,呼吁给大陆配偶平等待遇。与以往一样,大陆配偶从各地赶来,不少带着孩子。这些孩童在队伍里格外吸睛。他们懵懵懂懂地看着四周,有的已经睡倒在母亲的肩头,头上仍戴着“反歧视”的标语。
此情景不禁让人猜想,参加抗议,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是种下台湾素以自豪的民主种子,还是埋下多年挥之不去的被歧视阴影?如果再听听大陆配偶的自述“我告诉孩子,他和别的孩子是不一样的,一定要更加努力”,答案不需多说。
2009年以后,大陆配偶待遇确实改善了不少:申请身份证年限从8年改为6年,到台湾依亲居留就可以找工作等。但比照外籍配偶还是有差距,外配4年就可以申请身份证。我们无须争论有身份证与没身份证、6年与4年有多大不同,只想探讨对于大陆配偶的差别对待到底意味着什么。
10月中旬,台南市一位初三女生留下导师污辱妈妈的遗书,愤而跳楼。这是一个陆配的小孩。重伤后的孩子已经无法回顾事实真相。台南市教育局近日公布调查结果,认为学校没有行政疏失。如果导师真的没有疏失,那是令人更加忧虑的现实——是什么样的环境和氛围,令孩子将老师的教导误会为对陆配母亲的羞辱,不堪忍以至于到走上绝路?
台南跳楼女生或许是极端个案,但是,可以断言,在歧视中长大的陆配小孩,不可能完全没有心理阴影。从这个角度说,歧视性政策带来的生活不便,是最浅层的影响;对陆配及其子女内心造成的伤害,才是深刻而久远的。尤其是对孩子的伤害,不仅有违人情事理,更伤及台湾未来。
坦率说,如果不计过往,以现在每年1万对两岸婚姻计算,6年改4年涉及的陆配6万人左右,真实数字还要更少,因为不少两岸家庭无意常住台湾,但歧视政策的影响却是广泛的。有歧视性政策,必有歧视性社会。因为公开的制度性歧视,会使民众认为对某些族群差别对待理所应当,进而侵蚀平等、包容等社会价值。台南女生跳楼事件就是典型的观察点。一个孩子在学校留下遗书跳楼,最应感同身受的家长会却称之“坠楼事件”,并表示“坠楼事件”已严重影响校誉和教学环境,“为免纷扰”希望市府如何如何。这是一个温情社会应有的反应吗?
多年前,一家大陆杂志赞扬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说不定不少陆配正是受此诱惑千里远嫁,结果“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一群人的伤痛,如同台南跳楼女生哭泣的妈妈一样,也许渐渐会被世界淡忘,但是它会给台湾社会留下一个难以抹去的痕迹,掀开“最美的风景”下伪善的一角。
《 人民日报 》( 2015年11月26日 20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