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台湾频道

跨越海峡  对话古今

《北京法源寺》将首度赴台演出(看台湾)

本报记者  张  盼
2017年09月23日04:3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田沁鑫话剧《北京法源寺》剧照。
  (资料图片)

  李敖原著小说《北京法源寺》封面。
  (资料图片)

  千年苍松,幽幽古刹。在老北京胡同里转几个来回,北京法源寺便豁然现身眼前。一百多年前,住家离寺庙很近的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便时常在庙中走动。潜心向佛的谭、梁二人更于寺中结拜,悲壮激越的戊戌变法自此启幕。

  台湾作家李敖据此创作个人首部长篇小说《北京法源寺》,还因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两年前,大陆话剧导演田沁鑫在李敖小说基础上,自编自导同名话剧,至今在大陆及香港演出40余场,11月8日、9日又将首度赴台连演3场。在田沁鑫看来,这次能到台湾演出,与小说作者、病中的李敖在同一个城市,以作品的方式“相见”,也是一种独特的缘分。

  高耸庙堂 人间剧场

  田沁鑫首次与李敖秉茶对谈,是在李敖位于台北的家中。她曾回忆道,因为常看电视栏目《李敖有话说》,对李敖的印象是语锋犀利,嘴不饶人。但出乎意料的是,李敖平易近人,对我很爱护。他的书房很大,整个家都像是他私人的图书馆,就连卫生间中都有书。当我提出其实《北京法源寺》可以改编戏剧,他表示赞同,说那部小说的台词量很大。

  李敖小说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光绪、慈禧等人的活动为脉络,以晚清戊戌变法为核心事件,并选取北京法源寺为核心场所,描绘1888年至1927年间风云激荡的历史。原著颇富政论气质,引经据典、滔滔不绝,史学思辨力透纸背,多重主题深厚庞杂,却显得论说有余而叙事不足。

  田沁鑫认为,小说充满了哲思的对话,“但如果舞台上光有对话,没有故事,戏的脊梁骨就会弱。”如何有效地加以改编?“我不管,交给你就去做吧,我觉得你可以的。”李敖倒是完全“放权”。

  “我对这部戏的思考体现在时空的设定上和故事的推进上。”田沁鑫由此截取戊戌政变前后的10天进行舞台呈现,通过建构寺庙、宫廷、民间三重空间,由1921年法源寺住持与弟子的对话走入历史,在1898年、1921年两个时空中自如穿梭。剧中人在角色中跳进跳出,不单在同一片历史天空下展开激辩,还不断与后世的是非评判进行对话。

  深邃思辨 可谓“烧脑”

  “戊戌变法这段历史,学术界众说不一,其中还有不少悬案,做戏难度太大。”田沁鑫说,她曾怀疑自己,能不能做出一部内涵戏。170分钟的表演时间,让她花费2年时间将剧本打磨12遍,遍阅相关书籍40多种,电脑里主题文件夹建了50多个。参考文献中既有历史当事人的亲笔记述,又有后世学人的考据和分析。

  “话剧《北京法源寺》的角度不在于对历史定论,而在于重新发现。”以戏剧的视角观照戊戌变法中的人性,是田沁鑫的追求。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障,田沁鑫让剧中人在舞台上还魂,不囿于脸谱定论,并力图呈现人物的丰富面向。

  在多重时空的多重叙述中,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光绪、慈禧,荣禄、李鸿章、袁世凯等剧中人物轮番登场。主题思辨之深邃,舞台调度之丰富,台词容量之庞大,让大陆观众大呼“烧脑”。

  “如果我买一张票看戏,听到这么多演员说了这么多台词会觉得很过瘾。有一种失控的自由和游戏感。”田沁鑫说。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罗大军此次将带领演出团队赴台,他对记者说,话剧就是台词的艺术,台湾观众对大段台词应该不会有不理解或不喜欢。虽然语流很密,但每一句台词,演员都说得非常清楚。 

  启人思考 促进交流

  对于田沁鑫,台湾观众早已不陌生。2010年,她导演的作品《四世同堂》就曾在岛内引发热潮。听说改编自老舍原著的《四世同堂》来演出,台湾各界要员都到剧场观看,包括时任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夫妇,连战还和主创谈老舍、谈重庆、谈抗战。说着北京话、重庆话、山东话、陕西话的观众也都围上来。“那种亲热的场面,真是无以言表!”罗大军说。

  说起大陆话剧团赴台演出交流,早在1993年,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中国国家话剧院前身之一)陈颙执导的《关汉卿》,便在台北、高雄等地演出多场。此后中国国家话剧院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戏,隔三岔五便会赴台演出。田沁鑫执导的《青蛇》《红玫瑰与白玫瑰》等作品也在其中。从2014年起,中国国家话剧院还在台湾举办优秀戏剧展演。此外,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经典戏码,也常在岛内掀起一票难求的观剧潮。

  即将跨海上演的《北京法源寺》,由国家话剧院和天桥盛世集团联合出品,大陆演员奚美娟、周杰、贾一平等领衔主演,并集结黄小立、李永贵、李文启、马迎春等老戏骨。比起《四世同堂》的“星光熠熠”,田沁鑫认为此番演员阵容并不算夺人眼目,但她更注重演员是否像戏里的角色。由于选角正确,排戏异常顺利,大约只用了1个月。

  带着舞台版本的《北京法源寺》到台湾演出,并与李敖再次秉茶对谈,是田沁鑫一直以来的心愿。无奈大病初愈,此番她无缘宝岛之行,惟愿作品能带去一些思考,促进两岸文化同源的深度探讨与交流。

(责编:袁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