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台灣頻道

8月15日,一場18年來最嚴重的全台大停電,讓台灣缺電的真相暴露無遺。島內各界質疑,台灣長期以來工廠外移、投資低迷,為什麼還會越來越缺電?廣受詬病的低電價,真的就是缺電的“真凶”嗎?

低電價:台當局不敢說的秘密

本報記者  汪靈犀
2017年09月01日00:0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台灣夜景

  台灣電力公司大廈。
  (資料照片)

  台電公司的全台用電量顯示大屏幕。
  (資料照片)

  人均耗電量亞洲第一

  不看數據可能不敢相信,小小台灣,人均耗電量居然是亞洲第一。

  根據世界能源署統計,2012年台灣人均年耗電量已經達到約10800千瓦時,超過日本、韓國,成為亞洲非產油國家和地區人均耗電量之最。而2014年中國大陸的人均年耗電量才4740千瓦時,不到台灣的一半。

  為了節能,台灣不是連公務員都吹不上空調了嗎,怎麼還會用這麼多電?記者細細一查才發現,總耗電量數據中,有一半以上是工業用電,民眾生活用電“被平均”。

  難怪“電價太低,浪費成習”的論調一出來,島內民眾紛紛跳出來反對:普通家庭省電省錢都來不及,誰會浪費?一位林姓台北市民說:“去年我家每人每年用電才3200度(千瓦時),不要把台積電、中鋼用的電都算在我頭上。”

  根據2011年的數據,電腦通信及電子產業、化學材料、金屬和鋼鐵工業三個領域的企業年耗電總量佔全台總用電量的33.1%,而且每年還會增加30億千瓦時以上,確實是用電大戶。有一種說法,台積電一座5納米芯片廠開工,用電量就超過台灣東部56萬人口用電總和。

  基於此,島內大部分民眾都覺得缺電責任不在自己頭上,家庭用電已經很省,“電價不能漲”成主流民意。有網友在社交媒體上留言說,台灣地狹人稠、天氣炎熱,再不開冷氣就“活不下去”,除非大家都搬到玉山(台灣最高山峰)上住。保持低電價“是人民幸福的保証,也是當局的責任”。

  台電公司虧損逾千億元

  有這樣“洶涌”的民意橫在眼前,台灣無論是哪個政黨上台,都不敢漲電價。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2016年8月發布的最新統計資料顯示,2015年台灣工業電價為全球第8低,居民電價更是全球第3低。可是,眾所周知,台灣要水沒水,要油沒油,能源99%靠進口。支撐這樣的福利,恐怕是早已力不從心。要知道同樣處境的日本,工業電價是台灣的近2倍,居民電價則是台灣的近3倍。

  既要維持相當規模的發電量,又不能漲電價,經濟高效的核電還被民進黨貼上“政治不正確”的標簽,台灣的供電公司——台電就如同被施了詛咒,從曾經的美國《財富》全球前500強一落千丈為台灣欠債最多的企業。

  根據台電公司日前公布的數據,今年上半年虧損近71億元(新台幣,下同),累計虧損達1010億元,再加上各種長短期債務,賬上欠債高達1.06萬億元,可建造19座101大樓或2個台灣高鐵,負債比率達85%。

  “電價必須市場化”是業界和學界的一致觀點。台灣“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蕭代基分析指出,目前台灣電價計算隻考慮能源價格,隱形的治污排碳成本等都沒有計算在內,這其實就是補貼,補貼就會鼓勵多用,推升需求。

  “低電價問題是當局不敢說的秘密。”台灣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溫麗琪說,長期低電價的結果是,台灣用電越來越緊張,甚至走向“黑暗”。

  是時候開始“截流”了

  其實大企業都不怕電漲價,隻怕電沒了。

  台灣最引以為傲的半導體業,最承受不起不穩定的供電環境。以台積電為例,芯片生產過程中,一旦發生斷電,就意味著生產線上所有的晶圓全部報廢,光一台光刻機生產線斷電、恢復、重啟所需的設備代價就得以千萬美元計。

  “台灣用電是民生補貼工業。其實,供給和需求應該用價格來調整,用電量越高的人支付越高的單價。”用電大戶、面板大廠友達董事長彭雙浪在缺電恐慌與漲電價的天平上,選擇了后者。“我們不怕貴,是怕不穩定”,8月15日大停電后,高科技產業企業家們喊出心聲。

  通過工業用電漲價,淘汰那些產值不高卻耗用台灣便宜人力物力的企業,成了島內有識之士的一致訴求。

  “很多台灣小企業主不求上進,寧可用廉價的成本、不符環保規定的生產方式存活,也不願跟大廠合作研發,提升競爭力。”台灣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邱俊榮說,這種C咖的小企業,應該用合理的市場機制淘汰掉。是時候開始在能源方面“截流”了。

  然而年輕人擔憂,台灣招商的一個優勢就是能源便宜,這樣一來不知會有多少廠商被趕了出去,但願這些不是就業人口多的產業,不然今后更加不好找工作了。

  有島內專家指出,現在才講產業轉型,已是臨渴掘井。什麼時候該談產業轉型、技術研發?一定是有充分資源的時候。等到情況不利了才談改革創新,等到資源危急了再講產業轉型,就是難上加難。如果當局真的有見地,根本不會讓自己陷入如此困境。

(責編:趙嘉偉(實習生)、劉潔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