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台灣頻道

“人親,土親,一家親”

兩岸陶藝師攜手燒制“釉惑”

新華社記者  許雪毅
2017年11月21日09:2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台灣陶藝師陳金旺取出來自台中大肚山的紅土,福建陶藝師陳艗取出來自建陽水吉的紅土。兩人交換紅土后,把它們融合在一起,共同制成一個茶器胚胎。

  “天然泥的釉惑——陳金旺柴燒茶器展”近日在福州舉行。閩台兩位陶藝師認為,兩岸紅土的交換交融是一種美好的象征和期許。“人親,土親,一家親”。

  “做陶瓷的人不去建陽,是種很大的遺憾。”陳金旺在辦展前特地跑了一趟福建建陽。

  中國陶器有幾千年歷史,其中,釉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是一項特殊的成就。兩宋時期,福建南平市建陽區水吉鎮燒制的黑釉瓷器“建盞”受到追捧,盛極一時。

  作為建陽區建盞非遺文化傳承人,陳艗帶著陳金旺探訪了建陽水吉宋代古窯址,觀摩了龍窯建盞工藝。“我們討論泥料配方、分享燒窯技藝,一見如故,有說不完的話題。”陳艗說。

  “建陽水吉土好、木材好,燒制建盞得天獨厚。”陳金旺感慨,建陽水吉紅土含鐵量達到8%至10%,而台中大肚山紅土含鐵量隻有約6%。另外,建陽用鬆枝助燃,這也是台灣沒有的。

  雖然大肚山先天條件不如建陽,但令陳金旺引以為豪的是,他自己取材大肚山紅土,利用獨特的窯燒技術,也闖出了一片天地。

  過去,台中大肚山岩礦紅土被視為低溫土,主要用來制作紅磚。陳金旺打破“低溫不能為器”的魔咒,嘗試以它為漿釉制作柴燒茶器。

  “建盞講究兔毫、油滴、鷓鴣斑等釉色紋樣,而我的柴燒作品比較在乎色彩。”陳金旺說,台中的紅土沒有建陽的好,隻能靠窯變改變色彩,此次展覽自己帶來約百件柴燒茶器,釉色各具特點。

  傳統制陶過程中,陶藝師會使用匣缽防止草木灰等物質污染胚體和釉面。但陳金旺不用匣缽,而是利用草木灰含量和落灰方式的不同,讓釉面產生一定的玻化現象,燒制出別具特色的茶器。

  陳金旺說,這些茶器在台灣獲得認可,最高峰時,一窯茶器賣了上百萬元新台幣。但他注意到,購買自己作品的台灣消費者比較有限,“大陸市場很大,我必須走出去。”他說。

  陳金旺頻繁往來大陸。2015年,他成為遼陽職業技術學院美術系客座教授。學院一位“80后”大陸老師專門到陳金旺的台中工作室學習了2個多月,后來成為遼陽知名的陶藝師。

  今年,陳金旺到海南和天津進行兩岸陶藝交流,現在是海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和天津美術學院的客座教授,他希望為更多年輕人傳授傳統技藝。

  這也是陳艗孜孜努力的事情。從事建盞技藝10多年,他希望兩岸攜手讓傳統文化“傳下去、傳出去”。如今,這方面已初見成效,在福建商學院金融系任教的“80后”台中女子廖文如,得空就從福州趕到建陽,已經跟陳艗學了半年多制陶技藝。

  此次親見閩台兩位“陳老師”交流制陶技藝,廖文如格外開心。她認為,建盞文化要更多交流,發展創新思維。“閩台血濃於水,親上加親,可作為堅實的第一步。”她說。

(責編:劉茹霞(實習生)、劉潔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