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恢復交往三十周年 這些文藝作品催人淚下

2017年是兩岸打破隔絕狀態、恢復民間交流30周年。30年前,在兩岸同胞的不懈努力下,兩岸長期隔絕狀態終被打破,兩岸交流交往大門由此打開。兩岸從隔絕到逐漸開放的過程中,涌現了無數感人至深的詩文歌曲和影視劇作品。
電視劇《原鄉》:回家看娘 原鄉情長
《原鄉》劇照。圖片來源於人民日報海外版。
電視劇《原鄉》以1987年台灣地區宣布開放探親為背景,還原居住在台灣眷村的老兵因思念家鄉,沖破藩籬,爭取回大陸探親機會的故事,刻畫了台灣老兵的人物群像。這些人中,有懦弱膽小、隻能默默咽下思鄉之苦的小人物洪根生,有膽大冒險偷偷回到大陸探親的“異類”杜守正,還有養尊處優卻心系大陸愛人的余夫人,就連受制於職位要阻攔老兵返鄉的反派人物路長功,在看到故鄉老娘視頻時,也還是會痛哭流涕、思念不已。
在這部劇的大結局,老兵們穿上寫有“我要回家”“我想媽媽”字樣的白色汗衫,浩浩蕩蕩走出眷村,正是這場“返鄉探親運動”最終促成了台灣當局解除禁令,開放返鄉。
編劇陳文貴曾表示,《原鄉》每一集裡都有生活的底子,筆尖裡流出的不是墨水,是老兵的血淚。陳文貴說:“老兵們想家回不去,提也不敢提,娶的台灣老婆也不理解,他們的孤獨不是一種刻意的悲慘。它是一個群體命運真實的存在,不是煽情。”
該劇導演、主演張國立表示:“這段歷史,我們這代人不應該忘記。我們這代人還有一種責任,要告訴下一代,中華民族曾經歷這樣一段不能忘記、不能讓它再發生的歷史。”
值得一提的還有這部劇的主題曲《望大陸》,這首歌的歌詞取自於右任的愛國詩篇,“大陸不可見兮,隻有痛哭﹔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詩句感情沉郁、字字泣血,寄托了於右任對家鄉深沉的眷戀,也准確地表達了《原鄉》的主題。
歌劇《回家》:38年回家路道阻且長
演員在表演民族歌劇《回家》。這一場景表現的是1988年羅旺篼(前右)回到家鄉見到白發蒼蒼的母親時跪地而泣。新華社記者 李鑫 攝
江西省歌舞劇院打造的民族歌劇《回家》,講述了大陸籍台灣老兵羅旺篼38年后回家探親曲折感人的故事,分為“保家”、“離家”、“想家”、“安家”、“尋家”、“回家”6個章節。 從1949年到1988年,羅旺篼的回家路走了整整38年,“掉頭一去是風吹黑發,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
總導演徐向東說,老兵們的心裡有一種強烈的“大陸是我家”的意識,絕大多數家庭還保持著逢年過節祭祖的習慣,他們說要把這種民族血脈傳下去。
《回家》總制片人郜海鐳記得,有一位江西宜春籍老兵的老屋牆邊擺放著很多壇子,裡面是老母親為兒子做的他最愛吃的干薯片,“從兒子離家開始做,每盼一年就做一壇”。在《回家》裡,除了干薯片換成更具地方特色的腌筍,其他情節幾乎原封不動。一年一壇腌竹筍,壇上裝滿娘挂牽,38壇腌筍象征38年回家路,在這條路上,黑發少年變成白頭老翁。
歌曲《撕裂我吧》:鄉愁無處安放 撕裂身體與靈魂
胡德夫《撕裂我吧》MV截圖。
“請問屋檐上還有風雨嗎/ 請問風雨中還有旗幟嗎/ 請問旗幟上還有風採嗎/ 請問風採中還有我在嗎/ 撕裂我吧,撕裂我不安的身體/ 撕裂我吧,撕裂我飄蕩的靈魂……”
台灣詩人鐘喬為飄零一生無法歸鄉的台灣老兵寫下《撕裂我吧》,台灣“民謠之父”胡德夫把這首歌譜上曲,在兩岸傳唱至今。
胡德夫說,在兩岸恢復交流之前,老兵們是被撕裂的,他們心裡想要回來,但當時並不被允許。“我的過去沉沒,沉沒像一條擱淺的船。”陌生的土地,孤獨地等待,見不到親人,回不到故鄉。無盡悲歌,唱出了老兵深感撕裂的無奈與無處安放的鄉愁。
歌曲《大地》:樂隊Beyond寫給台灣老兵的歌
資料圖:beyond樂隊。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那些蒼翠的路上/歷遍了多少創傷/在那張蒼老的面上/亦記載了風霜/秋風秋雨的度日/是青春少年時/迫不得已的話別/沒說再見/回望昨日在異鄉那門前/唏噓的感慨一年年/但日落日出永沒變遷/這刻在望著父親笑容時/竟不知不覺的無言/讓日落暮色滲滿淚眼……”
這是香港搖滾樂隊Beyond的歌曲《大地》,講述了一名老兵回鄉時的情景,創作時代大背景正是1987年兩岸重啟交流。
1986年,Beyond主唱黃家駒完成《大地》的編曲。1987年11月之后,台當局開放老兵回大陸探親,於是黃家駒想到把《大地》填成表達海峽兩岸情懷的一首歌,並交給劉卓輝填詞。1988年9月,歌曲正式發行。
這首歌不隻表達了對父親的愛,也寫出了台灣老兵對親人和故鄉望眼欲穿的憧憬。有評論稱,《大地》在流行搖滾中帶著一股中國風,是Beyond的一次大突破,也表達出他們對神州大地的情懷。
詩歌《鄉愁》:跨越海峽的思念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詩人余光中的《鄉愁》久負盛名。
1928年出生在江蘇的余光中,1950年赴台,直到1992年才第一次回到大陸。一首《鄉愁》,道出了40余年來對故鄉和祖國的情懷,道盡了兩岸思念之情。
雖然已經多次回到大陸,但談及“鄉愁”,余光中曾表示,“鄉愁還是有的”,“大陸在變,故鄉在變,鄉愁是解不了的,文化的鄉愁永遠解不了。”
歌曲《鄉愁四韻》:一唱三嘆 鄉愁悠久綿長
鄉愁這一主題貫穿余光中的創作。除了《鄉愁》外,《鄉愁四韻》也是其經典之作,這首詩經音樂人羅大佑譜曲后得以廣為流傳。簡單的木吉他伴奏,更為原詩作增添了憂傷之意。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酒一樣的長江水/醉酒的滋味/是鄉愁的滋味……”長江水、海棠紅、雪花白、臘梅香,四種簡單的意象卻能引起人們深深的共鳴,這是故鄉在游子身上留下的不可抹滅的印記,是無論走到哪裡都無法舍卻的牽挂。
“愛而不能,故土難歸,從多少詩文曲調裡流淌而出的人生曠久的哀嘆。悲歌不盡,感人的是那望眼欲穿的憧憬。”六十余萬老兵渴望回家的心願,如今已演變成每年七八百萬兩岸人民交流往來的洪流。從道阻且長到暢通往來,兩岸開啟交流是歷史大勢,不可阻擋。(編輯:張晴、李雪姣,綜合整理自人民日報海外版、人民網、央視網、《海峽導報》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