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魚子之鄉”
台灣雲林口湖鄉見聞
圖為雲林縣口湖鄉港西村漁民用腸衣修補破裂的烏魚子。 |
素有“烏魚子之鄉”的台灣雲林縣已進入採收、加工烏魚子季節,口湖鄉港西村20多個加工戶正在晾晒金黃色的烏魚子,一片片濕漉漉、透著海腥味並呈“心”狀的烏魚子,經過多道工序后將成為餐桌上的珍饈美味。
走在港西村路上就看到一番忙碌的景象,道路兩側擺滿晾晒烏魚子的支架,阿婆們頭戴遮陽帽站在陽光下為破裂的烏魚子“美容”,用浸濕的腸衣修補烏魚子的裂縫,保持外形完整美觀。“美容”后的烏魚子平鋪在支架上享受陽光的照射,阿婆們每個小時翻一次,一天來回翻10次左右,每片成品烏魚子都要經過上百次拿捏。
烏魚本名鯔魚,烏魚子是以雌性烏魚卵巢腌制加工而成的水產品。每片烏魚卵被取出后,要經過漂洗、壓制、腌制、晾晒等多道工序。成品后的烏魚子呈琥珀色,含有豐富蛋白質及脂質,營養價值很高。其烘烤后加作料食用,風味獨特,吃起來有特殊嚼感。
台灣生產的烏魚子聞名市場,其中又以雲林和高雄兩地的最為有名。每年11月至12月是烏魚子的採收季節,目前則正進入后續加工階段。
口湖鄉西側臨著台灣海峽,當地人以傳統捕撈和養殖漁業為主。“多年前是以捕撈野生烏魚取卵加工烏魚子。但受海洋生態環境惡化和過度捕撈影響,目前的烏魚基本上都來自於沿海池塘養殖。”港西村烏魚子加工戶許榮達說。
“養殖烏魚是個靠天吃飯的產業,成熟的烏魚取出重量和成色充足的卵巢才能賺錢,不然則血本無歸。”許榮達說,產卵期的烏魚受海水溫度和鹽度影響大。去年入秋后,持續的東北季風為當地產卵季的烏魚提供了適合的環境。
養殖戶在烏魚產卵期會根據天氣狀況增添飼料營養,確保烏魚的生長。烏魚從魚苗到可以取出200克以上的卵巢需要3年,取出300克以上的卵巢需要4年多。
經過多年發展,口湖鄉培養了一批經驗豐富的養殖和加工戶。港西村村長曾美麗說,近年來有不少大陸養殖戶到這裡高薪聘請相關專業人才,赴大陸從事烏魚養殖和加工。
許榮達說,他的配方是倒入58度金門高粱酒腌制烏魚子,“加工程序大體一致,但有細微差別”。港西村20多戶漁民加工的烏魚子在口味、咸淡度和柔軟度上都有所不同。
烏魚子是台灣餐桌上的珍品,也是來台游客喜愛的伴手禮。許榮達加工的烏魚子多數賣到台北和高雄等大城市。他說,有不少去大陸的人士專門找他訂購,作為台灣特產送給那裡的朋友和親人。
(據新華社台北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