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台灣頻道

台灣公廁:城市文明的名片(兩岸聚焦)

本報記者 馮學知
2018年02月01日04:5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位於台北象山公園內的公廁獲台北市環保局特優等級評定和貼心公廁認証。
  本報記者 馮學知攝

  台北象山公園公廁內景。

  近日,新北市政府舉行一年一度的“清潔周”活動,隆重表彰了50家獲得“金質公廁獎”的單位和大專院校。不久前,台北市政府也舉辦了類似的活動,隆重表彰了在2017年度表現優異的45個績優單位和績優單位推薦的45名清潔人員。

  在人們的傳統印象中,廁所是個藏污納垢的地方,上不得台面的話題,更談不上有什麼學問。多年來,在台灣有識之士的不斷努力下,台灣公廁建設與管理水平不斷提升,民眾對廁所的刻板印象得到扭轉,對如廁環境的要求逐步提高。自2007年推出“推動台灣公廁整潔質量提升計劃”后,台灣環保部門自2018年起實施“公廁更新七年計劃”,准備逐步改善全台5000座公廁。公廁,已經成為台灣社會最受關注的公共議題之一。

  精細管理,嚴格監管

  空間明亮無異味,地面整潔無臟污,設施齊全無缺損,這大概是多數人對台北公廁最直觀的印象。

  “廁所門板損壞每處扣10分,小便器漏水每處扣5分,有兒童安全座椅加5分……”台北市環保局資源循環管理科的科長崔浩志每天上班的第一件工作,就是查看下屬的公廁管理隊提交的前一天公廁清潔情況檢查表。在每一張A4大小的檢查表上,密布著14個扣分項目和4個加分項目,最后打出總分來為每一個公廁評級。台北市環保局監管著全市11140座公廁,像這樣的檢查表,崔浩志每個月要看3000多份。

  目前,台北市公廁管理隊負責全市公廁清潔檢查的專職工作人員不到20位,如何應對1萬多座公廁的監管任務?“答案就是分級監管。”崔浩志解釋,檢查成績在95分以上的每6個月才稽查一次,而得分在75分以下的不僅管理方要被處以最高6000元(新台幣,下同)的罰款,還將面臨至少每周1次的稽查,直至達標。為便於跟蹤管理,市區內的1萬多座公廁被分成15大類別,每個公廁都有唯一的編號,其主管機關、管理單位和過往表現皆記錄在案。根據2017年12月的統計數據,全市99.6%的公廁評級在優等(即85分)以上,僅有一家市場類公廁被開了罰單。

  有罰必有獎,台北市環保局在建立公廁榮譽體系上下了不少功夫。除了每年按大類表彰績優單位和清潔人員,自2015年起又推出了“貼心公廁”制度,引導公廁管理者進一步在服務細節上下功夫,推廣使用馬桶坐墊紙或坐墊消毒液,並作為“特優等”評定的必要指標。經過2年推廣,目前台北市列管的6277座座式馬桶公廁中,已完成6188座“貼心公廁”,平均設置率達98.58%。“公廁管理每一處細節的進步,都靠這樣具體的政策去一點一點推動。”崔浩志說。

  社會力量深度參與

  如果說政府主管部門是推動公廁文明的一隻推手,另一隻推手則是各類社會組織。

  由黃世孟擔任理事長的台灣衛浴文化協會,多年來致力於公廁建設和管理的研究、宣導和咨詢工作,也是台北等市開展公廁評優的實施單位。作為資深高校建筑系教授,已經69歲的黃世孟對公廁文明有著更深刻理解。“一座理想的公廁,首先是要在建筑設計、選料施工上過關,之后才是清潔管理。”在他看來,公廁作為一種特殊的公共建筑,有著獨特的設計和建造規律。

  2010年1月,受台灣政府營建部門委托,台灣衛浴文化協會的專家們制定了台灣首部《公共建筑物衛生設備設計手冊》。自此,台灣公廁建設有了具體細致的施工標准。這本40多頁的《手冊》幾乎主要由圖例和數字組成,內容詳盡細致,如:蹲式廁間應盡量採用長度70厘米以上的直角收邊型蹲式便器,其施工方式應為嵌入式收邊,並與地面地磚齊平﹔小便器下方應鋪設深度48至50厘米的深色腳踏鋪面,其材質應具有不吸水、耐酸性、容易清潔等特性……“每一處設計細節都關乎如廁體驗和清潔保養,這一步做好了,后期管理就要輕鬆很多。”讓黃世孟感到欣慰的是,自2010年《手冊》推出以來,新建公廁大多以此為參考,一些單位甚至將其作為工程驗收的標准。下一步,黃世孟希望能夠完善無性別公廁的設計,進一步完善《手冊》。

  對公廁清潔有著更直接影響的是一線清潔人員,而這些人又絕大多數受雇於各類清潔公司。台北市清潔服務商業同業公會常務理事蘇柏園透露,在台灣各級政府大規模推動公廁改革之前,台灣即已存在較為成熟的清潔服務行業。大大小小的清潔公司以招投標的方式承包公營私營機構的清潔業務,僅台北市清潔服務商業同業公會的會員單位就有約150家。

  現年66歲的陳榮韻所在的公司5年前中標台北車站捷運站的清潔業務,她被派過來負責兩個公廁的早班清潔。“一般情況下每隔10分鐘就得做一次清潔,高峰期的時候都是五六分鐘一次,才能基本確保清潔。”陳榮韻表示,做車站公廁清潔少有人會偷懶,值班站長幾乎每隔一個小時就要過來巡查一遍。在每一個公廁的入口處都貼著一張“車站廁所清潔檢查表”,值班站長對照檢查標准給清潔員“打鉤”或者“打叉”。陳榮韻說,如果被“打叉”一次,她就要被扣500元錢,被投訴的話甚至可能會被公司辭退。“與過去各單位自行雇用清潔人員的模式相比,這種有著明確契約關系的模式會更公平、更有效率。” 蘇柏園說。

  資金是基礎,重視是關鍵

  據台北市清潔服務商業同業公會的統計顯示,台北市一般清潔人員的月薪在2.2萬至2.5萬元之間。由於薪資不高,隻能吸引文化程度不高的中老年人參與,往往培訓3天就獨自作業了。“清潔也是技術活,哪些材料用酸性清潔液哪些用鹼性,不是靠簡單培訓就能掌握的。”蘇柏園告訴記者,為了提升清潔行業的技術水准,公會正在逐步推廣清潔從業人員資質認証。滿足一定受訓時間,通過考試,即可獲得技術人員、C級技師、B級技師、A級技師認証,獲得認証后,日薪亦可由1200元逐級遞增至1800元。他說,像公廁清潔目前這種低薪低技術的狀況很難持續,我們努力把服務質量提上去,業主單位才肯多付費,形成業主、公廁和員工的多贏局面。

  要形成多贏局面,對業主單位和公共財政而言最難過的便是“錢關”。以台北大眾捷運公司為例,公司每年要花5.2億元維護117個車站的公廁,光衛生紙就要花2000萬元,還有各式用具、消毒液等消耗品及垃圾清運費5000萬余元,其余則是人事費用。新北市蘆洲區公廁過去提供衛生紙,后因為衛生紙頻繁失竊,地方政府無力負擔,已不提供免費衛生紙,間接提高了公廁維護整潔的難度。

  台灣《聯合報》去年6月所做的民調顯示,台灣民眾對全台各縣市干淨印象排名前6位的都是財政較為寬裕的大市。對於像嘉義縣這樣財政狀況較差的縣市而言,投入改善公廁未免顯得有些“奢侈”。全縣列管公廁2641座,扣除小區團體認養108座,還有2533座,政府財政無力編列公廁改善經費,隻能由各管理單位自行維護。“有錢不一定能做好,但沒錢卻肯定做不好。”嘉義縣環保局一位陳姓工作人員無奈表示。

  不過,蘇柏園並不認同潔淨公廁是發達城市的“奢侈品”這種說法。“算總賬的話,在公廁上投入絕不是虧本買賣。”蘇柏園解釋,公廁文明是一個城市重要的軟件,對改善居住環境,吸引游客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即使算經濟賬,設計合理、保養得當的公廁也比一般公廁有著更長的使用壽命,且公廁越干淨、市民越愛惜,維護成本越低,財政總體投入不見得會增加。“雖然大家看起來都很重視公廁了,但真正的障礙不是資金仍是人們的觀念。”蘇柏園說。


  《 人民日報 》( 2018年02月01日 20 版)

(責編:馮粒、常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