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台灣頻道

中山樓的前世今生

2018年02月09日08:4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圖為中山樓外景

  把100元新台幣的紙鈔翻到背面,你會看到一座宏偉的中國宮廷建筑,這便是中山樓。也許有人會問,為何中山樓能如此高規格地印在紙幣上?記者帶你一探究竟。

  雕梁畫棟

  從台北士林進入陽明山,汽車開始順著山路曲折盤旋。當車子駛入相對平坦的山谷,不遠處充滿中國風的中山樓便映入眼帘:它依山而建,面向水潭,白牆、綠瓦、紅檐,搭配圓形攢尖頂和歇山頂的屋頂、氣派的牌樓,顯得錯落有致。

  步入大廳,各種傳統中華文化的元素更是扑面而來:過道、大廳、會客室,40多種不同造型的400多盞宮燈隨處可見,圓柱形、八角棱形,木質的、布料的,畫著牡丹、印著梅花的,挂紅須、不帶紅須的,各有各的古朴典雅﹔室內的裝潢皆以明清兩代的風格為主,雕梁畫棟,搭配紅木桌椅、茶幾、屏風,呈現傳統的中國韻味。

  中山樓是當年台灣當局為紀念孫中山誕辰百年而興建,由修澤蘭女士設計,1965年10月開始建設,在退伍老兵們的努力下僅用了13個月就建成。同時,它還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建在硫磺坑口上的超大型建筑。它樓高34米,有一般建筑11層高,卻僅分三層,建筑面積逾18萬平方米。它建有一間容納1800人開會的大禮堂和一間容納1500人就餐的大餐廳,神奇的是,大廳中間未用一根柱子。正因為如此,中山樓在台灣地區的建筑史上有著重要地位。

  閱盡滄桑

  不過,比建筑本身更有影響力的,是中山樓的歷史地位:早年間,中山樓是台灣“國民大會”的專屬會場,見証過諸多重大歷史時刻,還是多任台灣當局領導人就職及接待貴賓的場所。可以說,當年能進中山樓開會、用餐的人,都有一定的權力和社會地位。在兩岸軍事對峙、台海形勢緊張的年代,中山樓還作為蔣介石的戰時指揮所,樓內會議廳的12層電動活動看板,當年就曾用於軍事地圖、簡報資料的粘貼及展示。

  但是,隨著“國民大會”的“虛級化”和消亡,中山樓的顯赫歲月也走入了歷史。由於不再承擔政治用途,中山樓的官方補助變得十分有限,需要自謀出路,比如開放會議廳、宴會廳的有償使用,出售宮燈、書籍等紀念品,售賣門票等等,收支勉強持平。現場導覽員告訴記者,大禮堂的燈隻有在給游客介紹時才限時點亮,否則一年的電費付起來都有些吃力。仔細看看如今的中山樓,外牆已有些斑駁,牌坊前的配樓更是破損不堪。由於歷經數起強震,中山樓日漸頹傾,館舍多處漏水,加上建在硫磺口上,亦有被硫磺氣體侵蝕的隱憂。

  魅力再現

  為了盤活中山樓的歷史文化資源、重現它的魅力,相關主管單位推出“中山樓活化策略”,比如重新規劃中山樓整體視覺設計,征集各界創作中山樓標志及文創商品,以提升其知名度和美譽度﹔在台北市政府協助下,於樓前正門設立公交車站﹔與周邊活動結合,形成和士林官邸、台北故宮、草山行館等著名景點連線的帶狀觀光路線﹔開辦藝術展、借助虛擬視覺等科技手段的故事展等等。

  這些舉措的推出,就是希望人們對中山樓的印象不只是停留在100元新台幣背后的圖案,而是真正能進入其中,了解它的前世今生,同時也讓中山樓擁有更多的功能。(記者 柴逸扉 文/圖)

(責編:朱欣(實習生)、劉潔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