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台灣頻道

用花寫日記:台灣工藝師讓傳統“春仔花”綻放新姿

2018年02月13日15:13 | 來源:新華網
小字號

五顏六色的縷縷絲線,經過台灣民間工藝師林佩瑩的交織纏繞被賦予了生命,在她手中綻放出艷麗的花朵,飛出斑斕的蝴蝶,生出可愛的小狗與威風的雄雞……

臨近春節,在台灣雲林縣虎尾鎮的一間工作坊裡,秀麗婉約的林佩瑩佩戴著自己制作的“春仔花”耳飾與項鏈,向記者娓娓講述這種曾經幾乎在台灣人生活中消失的傳統花藝。

“春仔花”被稱作常開不敗的吉祥花,是閩南一帶一脈相承的特有花飾制作工藝。據文獻記載,“春仔花”有400多年的歷史。在過年或喜慶的場合,女性將紅紅的“春仔花”戴在頭上增添喜氣。每一朵“春仔花”,都代表不同的吉祥含義。例如新娘帶上“雙十榴”,祈求早生貴子,時時幸福﹔新娘送給婆婆“福鹿”,祝福婆婆福祿雙全﹔祖母所戴的“福龜”,代表長壽健康……

林佩瑩說,過去在婚嫁時,“春仔花”扮演著重要角色,是新娘及雙方女性長輩必戴的發飾,但現今多數年輕人對它已經比較陌生了。

林佩瑩曾在幼兒園任教,一直喜歡手工藝。大約九年前,她到傳統藝術中心參觀時,偶然看到展場中美麗的“春仔花”,立即就被這種工藝的細膩與優美深深吸引,看了兩個小時也不肯離開。隨后她去台北拜師學藝,又融入創意,慢慢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

“‘春仔花’是結合剪紙、編織與刺繡三種民間工藝於一體的藝術,做工繁復又耗時。制作‘春仔花’時必須摒除雜念,心態平和,隻有靜心專注地纏繞,做出的花才能平滑、有光澤。”林佩瑩說。

她先以紙片剪成花瓣,並固定在細鐵絲上,然后將繡線分成四股,分別纏繞在紙片上,纏繞時必須將一根一根的絲線平鋪整理。一片片的花瓣纏好后,再將之組合成一朵花或者其他各種造型。

“不同的心情纏出的花不一樣,每一件作品都蘊含著不同的故事。別人是用筆寫日記,我是在用‘春仔花’寫日記。”林佩瑩說,由於制作“春仔花”需要耐心與細心,原本急躁的她從中體悟慢活的樂趣與專注的心境,內心變得更加開朗樂觀。

全身心投入“春仔花”創作的林佩瑩在社區及學校展開“春仔花”的推廣教育,她的學生裡有80多歲的阿嬤,也有正在上小學的學生。林佩瑩希望能讓這門近乎失傳的傳統工藝成為新穎的藝術創作,呈現出嶄新面貌。

“我在南京看到當地的傳統手工藝‘南京絨花’后非常喜歡,就想到將‘南京絨花’與‘春仔花’相結合,例如蒲公英、狗尾草的細毛用絨花來表現,再結合‘春仔花’做成盆花和挂畫。今年是狗年,我還想制作各種毛茸茸可愛的小狗。”林佩瑩說。

在林佩瑩的帶動下,她的許多學生用創意重新詮釋這一傳統藝術。除了制作喜事中所需的“春仔花”,他們還能做出蜻蜓、玫瑰、康乃馨、孔雀等不同造型的裝飾品,不僅可以插在頭上,也可以當胸花、首飾、男士的領結搭配不同的服飾,甚至可以當作藝術品供人收藏與欣賞。

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大四學生陳柏祥說,男生也會喜歡“春仔花”,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非常感興趣,已經跟林佩瑩老師學習了兩年多“春仔花”制作。

“老師告訴我們要先到大自然中觀察真正的動植物再來做。我們做的時候會盡量接近它們原本的樣子,但有時候考慮到工藝的局限性,隻能寫意。比如雞蛋花那種弧度很大的花瓣我現在還覺得很難做。”陳柏祥說。

陳柏祥計劃在讀碩士階段專門研究“春仔花”。“最近去台北故宮博物院發現一些清朝妃嬪的發簪使用的某些工藝與“春仔花”的工藝是類似的,我覺得這很有趣,想去尋找它們之間的關系。我認為‘春仔花’是一種獨特的工藝,需要更深入的研究。”(記者喻菲、祁星)

(責編:郭昕璇(實習生)、常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