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台灣頻道

撫琴論道 曲雅客勤

——2018“台北琴會”側記

2018年04月03日05:1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台北琴會”表演現場。孫立極攝

  3月31日晚,皓月當空,台北“中正紀念堂”演藝廳,10余位琴人優雅演奏,《梅花三弄》《歸去來辭》《鶴鳴九皋》《南風暢》《長亭怨慢》等古琴經典名曲,令現場300余位觀眾宛若回到宋唐。

  一年一度的“台北琴會”由台灣“中華古琴學會”主辦,今年是第三屆。從最初在台北琴道館舉辦小型琴會,到如今移師演藝廳舉辦音樂會,會長袁中平自承需要勇氣。沒想到,最后門票銷售一空,看到現場有年輕人也有老先生,既有來自高雄、來自大陸的愛好者,還有高眉深目的外國觀眾。

  袁中平坦承,我們生長的這個時代,古琴的確式微。但自古以來中華文化處處可見古琴身影,從帝王、文人、雅士到一般庶民,都有與琴的故事、對琴的尊重。比如宋徽宗搜集天下名琴,造“萬琴堂”﹔文學家蘇東坡、理學家朱熹彈琴,隱士陶淵明也是左琴右書、“樂琴書以消憂”﹔孔子周游列國,自衛返魯,看到幽蘭也要停下車來對蘭撫琴﹔蔡文姬流落異鄉,同樣以琴撫慰鄉愁……可以說,整個中國歷史關於琴的故事太多太多。

  袁中平年輕時是頗有名氣的流行歌手,曾與著名歌手童安格等人一起組“旅行者三重唱”合唱團。1983年他赴美留學,第一次聽到古琴的錄音帶,瞬間“被震撼、被感動”,從此與古琴結緣。他說,自己生長在受西方文化影響很深的年代,“到了西方,才發現中華文化是與我的血液和思想契合的,是這麼地自在。”從此,他到台灣、大陸拜師學琴。因為有這樣的個人經歷,袁中平成立琴舍、創辦“中華古琴學會”,舉辦“台北琴會”,就是“希望影響再大一點、交流人數再多一點、面向再廣一點”,讓更多人有機會了解古琴,“可能就會有一位很有成就的古琴家出現”。

  2018“台北琴會”包括音樂會、琴學論壇及雅集三部分。音樂會次日下午,位於台北市齊東街的琴道館內,數十位古琴愛好者席地而坐,聆聽前輩先進分享研究心得。講座既有對於《漁樵答問》古譜的深入考究,也有對如何翻譯古譜的理論介紹,更有關於撫琴的先驗、中驗及后驗的實務分享。已出版過多個專輯的琴家王夢蘭則介紹了為何要以古漢語唱琴歌,她認為古漢語一字多音多意,連讀還要變音轉調,彈琴歌用古漢語會更美。而閩南語是保留古漢語最多的方言,王夢蘭現場用閩南語朗誦了《詩經》中的《蒹葭》,抑揚頓挫,果然古意濃郁。當晚,同樣在琴道館,數位琴人琴家演奏了包括《醉漁唱晚》《石上流泉》《漁歌》等曲目的古琴雅集。明月如鏡,樹影婆娑,幽幽古韻,清清如泉,沁人心脾,與“中正紀念堂”演藝廳的音樂會相比,又是另一番境界。

  袁中平說,之所以找到琴道館這個地方,就是因為“一定要有個所在累積、集合,讓大家有個地方,把文化積澱下來。”古琴要推廣、交流、傳承,就“台北琴會”來說,論壇屬於研究、演奏會屬於推廣,日常開辦課程則屬於傳承。在這樣的理想下,他的全部家當就在這裡了,盡管不易,幸有大家支持,得以一路走到今天。

  同樣是中華文化傳承者,古琴在大陸也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今年“台北琴會”也邀請了幾位大陸年輕的琴人。不過,受入台簽証所阻,常州市古琴研究會會長楊暉等大陸琴家沒能趕來參會。袁中平說,兩岸在古琴交流上是很熱絡的。過幾天,他在江蘇就有一場演出。(記者 孫立極 吳亞明)

  (本報台北4月2日電) 

(責編:馮粒、袁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