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台灣頻道

第十屆海峽論壇延續“擴大民間交流、深化融合發展”主題——

十年交流路  兩岸一家親(兩岸聚焦)

本報記者  何  璐
2018年06月14日04:3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6月的鷺島,鳳凰花開得正艷。

  海峽兩岸最大的民間交流盛會——第十屆海峽論壇5日在福建廈門拉開帷幕。本屆論壇延續“擴大民間交流、深化融合發展”主題,聚焦基層民眾和青年群體,安排青年交流、基層交流、文化交流、經濟交流四大板塊49場活動,由大陸40家、台灣41家共81家兩岸單位共同主辦,台灣各界人士8000余人出席。

  從2009年創辦至今,海峽論壇已步入第十個年頭。十年來,海峽論壇始終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面向青年、面向基層,民間性、廣泛性特色鮮明﹔十年來,海峽論壇每年都吸引上萬名兩岸基層民眾和各界人士參加,大家共敘親情鄉情,共謀民生福祉,共圓復興之夢,極大地促進了兩岸同胞的情感交融和心靈契合。

  根基在民眾

  “這裡既有現代化的高樓大廈,也有和台南風格相似的古建筑,就連溫潤的氣候也是熟悉的感覺。”6月5日下午,海峽論壇十年故事匯現場,一個身穿青年公社文化衫、手持錄音筆的身影忙碌地穿梭於各個角落採訪參會嘉賓,他就是以青年公社特約記者身份參與第十屆海峽論壇的台灣青年蔡育璋。

  “印象中大陸是一個移動互聯網發展迅速的地方,事實也確實如此,我這次就是通過青年公社網絡平台了解到特約小記者活動的。”17歲的蔡育璋來自台南,目前在讀高中二年級,“雖然之前沒有來過大陸,但我通過自媒體平台關注了很多介紹大陸科技發展以及兩岸交流的主頁,未來也希望可以有機會來大陸念大學。”

  “基層”,是海峽論壇十年的關鍵詞。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根基在於民眾,動力在於基層。“海峽論壇的一大特色是廣泛性,兩岸各行各業的人士都來參加,無論是探討文創旅游,還是交流基層發展經驗,大家都能實現良好互動。”中國國民黨青年工作總會副總會長吳雨霖說,海峽論壇是民意匯聚的盛會,繼續增進交流合作是兩岸民眾共同的期待。

  “從第一屆到第十屆我都沒有缺席過。海峽論壇作為兩岸民間交流的盛會,打造了一個‘擴大范圍’‘向下扎根’的平台。”台灣新黨主席郁慕明參加了十屆海峽論壇,他在論壇大會上表示,每年自己都帶青年朋友到大陸各地進行文史、科技體驗,讓他們了解歷史文化,知道身為中華兒女的責任,“兩岸民間交流太重要了!兩岸民眾通過海峽論壇交流,可以充分體會到大陸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發展。”

  “經過10年的發展,海峽論壇已成為擴大兩岸民間交流、加深兩岸同胞親情友情、凝聚兩岸共識的重要平台和兩岸基層交流的重要品牌,在兩岸交流中發揮了獨特作用。” 台灣中華青年交流協會創辦人李鐘桂說。

  見面三分情

  2009年首屆海峽論壇上,閩台姓氏族譜和涉台文物展暨宗親懇親會展出了閩台姓氏族譜2759冊、2687部,涉及閩台姓氏141個。來自海峽兩岸的各姓宗親與各姓族譜在此相會,吸引了眾多台灣鄉親回鄉尋根謁祖和查詢對接族譜。

  今年,海峽論壇十歲了,兩岸宗親交流活動依然在繼續。海峽百姓論壇、“同名村·心連心”聯誼活動、閩台同名村鎮續緣之旅等一系列兩岸宗親交流活動,讓兩岸老百姓心潮澎湃。從重續親緣的閩台姓氏族譜,到親赴故土的尋根謁祖,十年間,海峽論壇像一個大家庭久違的大聚會,來自海峽兩岸的姓氏宗親歡聚一堂,話親情、訴衷腸,上演著一場場親情大團聚。

  “從小父母就會和我聊大陸的親戚,讓我有機會一定要回家看看。終於,我在34歲這年,有機會回到大陸,來到奶奶住過的地方看一看。”回到福建泉州大岞村的古厝,來自台灣基隆的林竑偉感慨萬千,“這裡是奶奶曾經生活過的地方,耳邊聽到熟悉的方言,感覺就像到了家一樣。”

  與林竑偉一同回家的,還有150多位台灣鄉親。9日,第十屆海峽論壇“同名村·心連心”原鄉之旅活動開啟,來自閩台11對同名村的200多位鄉親踏上前往廈門、漳州、泉州、龍岩等地的原鄉之旅。林竑偉與基隆大岞村的宗親一道回到泉州市大岞村。

  “福建與台灣一水之隔,共同的淵源造就了閩台兩地唇齒相依的同名村。”福建省台聯黨組書記江榮全說。福建是台胞主要祖籍地,台灣民眾祖籍福建的約佔83.1%。台灣許多村庄名稱,是以福建祖籍的地名命名,凝聚了福建遷台的先民飲水思源、不忘故土的感情。

  “一道海峽連兩岸,進進出出一家人”。無論兩岸政治關系如何跌宕起伏,兩岸同胞始終是血濃於水、休戚與共的一家人。

  “通過兩岸宗親的對接聯誼,兩岸同胞的心靈距離得以拉近,希望以同名村活動為聯誼平台,繼續加強兩岸同名村鄉親的交流與合作,攜手共創兩岸同名村的未來。”台灣閩台同宗同名村交流中心主任陸炳文說。

  未來在青年

  青年,是海峽論壇中最耀眼的主角。無論是海峽青年論壇,還是兩岸青少年新媒體文創論壇,抑或是北京大學創業訓練營海峽兩岸青年創業特訓班,隨處可見一張張洋溢著青春氣息的笑臉。這一系列活動,不僅拉近了兩岸年輕人的心,也讓兩岸更多青年增進了解和認識,奏響了激蕩兩岸的青春贊歌。

  “《北京之美》這部短片是我今年1月在北京生活、實習15天中的所思所感。”來自台灣桃園的趙家玉,是台灣世新大學新聞系的大三學生,作為去年設立的“台灣青年媒體人實創基地”的學生代表,她在第五屆海峽兩岸青少年新媒體文創論壇上展示了自己的短視頻作品。“從小我就很喜歡新媒體和視頻創作,但台灣的平台很小,還好大陸可以提供這個平台,讓更多台灣青年朋友傳達自己的聲音,也幫助我們的作品讓更多人看到。”

  “我的爸爸是重慶人,媽媽是湖南長沙人,雖然出生在台灣,但我每年都要回大陸探親。”1996年出生的趙家玉是在台灣的第二代,在她的心裡,大陸就是她的第二個家,“在台灣,我也會經常糾正部分同學們對大陸原有的一些印象,幫助他們了解大陸。”

  “台灣青年對大陸的了解有些來自書本或者媒體報道,而非親自接觸和了解。”在海峽青年論壇上,李鐘桂指出,隻有親眼看見、親自接觸,才能對大陸的真實狀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這是成立青年論壇最重要的目的。“值得高興的是,平台搭建之后,參加的人越來越多。相信兩岸青年會勇往直前,共享經驗和心得,相互學習和共同成長。”李鐘桂說。

  十年來,祖國大陸出台了各種政策措施,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生活、工作創造更好條件。今年2月,國務院台辦等部門發布實施《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31條惠台措施”)。作為貫徹落實“31條惠台措施”的細化實施方案,福建新出爐的“66條”包含了擴大閩台經貿合作、支持台胞在閩實習就業創業、深化閩台文化交流、方便台胞在閩安居樂業等四方面內容,被參會人士稱為面向台胞的又一“大禮包”。

  “在我看來,‘31條惠台措施’最大的亮點就是同等待遇。”台灣青年鄭博宇2015年參加了第七屆海峽論壇,正是這次經歷,讓他決定來大陸尋找自己的機會。如今,鄭博宇已是北京創業公社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致力於為台灣青年打造來大陸發展的平台。

  “過去許多行業對於台籍創業者來說,進入門檻較高,一些新業態也無法參與,‘31條惠台措施’的出台讓我們有一個更廣闊、更公平的環境,讓我們安心扎根下來發展事業。” 鄭博宇說:“唯有兩岸青年的融合發展,達到心靈的契合,才會讓未來一切的結合水到渠成。”

  “我覺得年輕就應該出來闖一闖,那麼多政策頒布、落地,更加堅定了我來大陸發展的信心。人生隻有一次,所以我不想做后悔的事。未來,我想要來大陸讀研究生,中國傳媒大學是我的夢想。”趙家玉目光中充滿自信與篤定,“這裡肯定有屬於台灣年輕人的未來!”


  《 人民日報 》( 2018年06月14日 20 版)

(責編:袁勃、白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